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18日市四届人大八次会议批准前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其中“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理清发展思路,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莆田市委关于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纲要(试行)》编制,主要阐述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的总纲和依据,与专项规划和各县区“十一五”规划共同构成全市“十一五”规划体系。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十一五”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第一章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随着“十五”计划的完成,莆田进入“十一五”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肯定和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将给福建包括我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依托大型港湾,壮大临海产业集群,推动以港兴城,发展新型港口工业城市”,“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加快崛起”,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海峡西岸港口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目标和定位符合省委的要求,符合莆田的实际,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市港城的崛起。湄洲湾港口城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以莆田市行政辖区为主体的经济综合体,是以现有的中心城区和未来的滨海城市为主体,包括全市范围的城镇体系。未来五年,我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将更好地呼应全局、融入对接,进一步整合和发挥区位、港口、妈祖文化、开放、侨乡和在外民营资本雄厚等各种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实现莆田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的壮大和崛起。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五”目标胜利实现。(一)国民经济提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9.93亿元,增长15.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7%,比“九五”期间快5.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0美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9.46亿元,年均增长17.9%,其中地方级收入14.56亿元,年均增长16.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51.26亿元,超过1983-2000年投资的总和。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跃升全省第七位,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运行步入新的增长期,为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产结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20.0:45.3:34.7调整为2005年的14.0:53.9:32.1。农业保持平稳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水产、水果、畜牧、蔬菜和食用菌五大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已经形成了制鞋、电子、食品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能源、化工、工艺美术、生物制药等一批成长性产业集群初露端倪,推动产业结构不断朝重化工业方向演进;服务业平稳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品牌战略实施取得突破,“才子”衬衫、“东南香”大米、雪津啤酒、卡朱米羽绒服、沃特运动鞋和三棵树内外墙涂漆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才子、雪津和金威世家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