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发行量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基于VAR统计模型的一个实证分析上海理工大学邓乃杰、史修策、张国民[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最吸引世界眼球的莫过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问题了,正当世界经济为“二次探底”风险而焦虑的时候,“金砖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悄然走高,甚至达到了不可控的地步,这又进一步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前景增加一分担忧。在我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而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尽管货币当局密集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多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没有阻挡住CPI的势头。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到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论调。本文在充分研究现状和文献基础上,利用从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月度报告》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季度报告》中获取的2001-2010的货币供应量、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食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建立了反应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技术研究了四个指标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得到货币供应并非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仍将持续几个月等的诸多重要结论。对政府制定政策改观恶性通货膨胀现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字]:C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广义货币;通货膨胀;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引言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CPI不断攀高,今年5月份,同比上涨达到5.5%的34个月以来的最高位。尽管政府决策层采取了一系列试图控制通货膨胀的宏观措施,其中包括自2010年初以来已经11次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4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但目前看来仍然收效甚微。有专家和金融机构预测,6月份,CPI指数将会达到甚至超越6.0%,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CPI上涨?而这种引致因素是通过何种路径推动的物价上涨?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才是寻找通货膨胀难题解决途径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本文将试图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一、问题提出1.1研究背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指标,通常被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CPI的增幅大于3%的时候,则经济体就呈现通货膨胀状态了;而当CPI增幅超过5%,则经济体便是处于恶性通货膨胀(SeriousInflation)状态。温家宝总理曾说,通胀就像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经过连续十几个月的上涨之后,5月份的CPI的同比涨幅达到了5.5%,创下了34个月以来的新高。一年多以来央行的11次法定准备金率密集上调和4次的提高银行基准利率可以说收效甚微。一些经融机构预测,6月的CPI将超过6.0%大关!CPI长时间的大幅不可控上涨,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会依法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担忧。最突出表现就是股市的低迷,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上证指数已从3067.46的高点(4月18日)跌到了最低的2676.54点(6月2日)。图1:2010年以来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情况(资料来源: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图2:2010年第二季度上证指数K线图(资料来源:和讯网http://www.hexun.com/)今年政府的CPI调控目标定格在4%,按目前的发展趋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大的难度,通货膨胀问题必将成为时下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解决也必将是政府面临的一个艰巨而且迫切的任务。1.2研究意义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各经济体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控制通货膨胀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近年来,频繁的资产价格膨胀和波动,以及期间数次由于市场崩盘而引发的系统性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于商品和资本的价格波动进行干预成为政府与货币当局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是否能够理清货币供求状况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又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节点。央行的货币政策步步从紧,而CPI却节节攀升,这最起码在表象上证明,货币政策之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甚至在后凯恩斯学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