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城镇化进程中的“阵痛”与对策——从话剧妞妞创作谈起》北京联合大学张龙摘要:农民搬迁上楼,是本世纪初以来京郊一件大事。一方面留给城市人的印象是“农民一夜暴富、家家内讧、邻里相争、斗奢比冨”,在巨额搬迁补偿款的冲击下,亲情沦落了、村落文化崩溃了。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转变使用性质,高楼林立,各类科技园区纷呈异彩,农民上楼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分流了,城市发展了。如何正确看待京郊城镇化进程中的“阵痛”,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农民上楼后的生计,帮助他们理财,防止部分搬迁农民返贫,酿成新的社会问题。如何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合理使用家庭巨额拆迁补偿款,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带领搬迁上楼农民创业,寻求新的生活来源。这些可是比把土地挂牌、招标、拍卖给开发商还要重要得多,也是各级、各届地方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原创话剧《妞妞》试图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展示两个搬迁农民家庭境遇和农村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经历,探讨农民搬迁上楼这个时代热点问题。关键词:搬迁、补偿、生计、就业、创业作者简介:张龙,男,1954年4月出生于北京,研究生,副研究员,原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实验艺术团总监、编剧。主要剧作有《寂静世界里的爱》、《山后部落》、《妞妞》(获2012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燕王出征漠北》、《燕王靖难兵变》、《二甲醚之迷》(获2013年首都高校优秀法制短剧二等奖)。一、原创话剧《妞妞》创作于海淀山后农民搬迁上楼高峰期2010年,我在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任副院长、实验艺术团总监,当时与实验艺术团团长,表演系主任王领老师商量,准备为实验艺术团写一个话剧剧本,以原创剧目参赛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一个本世纪初期以来社会焦点问题,一个成为街头巷尾话题的问题,一个经常伴随着暴力强拆和群体事件,甚至农民自残的问题,慢慢在我的选题中清晰起来,它,就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搬迁上楼。2010年6月5日,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农民搬迁的文章,提供了几组未经证实的数字和几个专家的观点,坚定了我对搬迁上楼的看法和创作剧本的决心。根据《新华社:北京动迁农民过上“游手好闲,斗富比奢”的好日子》。这篇网络文章,我得到几组数字:“以大兴区为例,2009年,大兴区共拆迁33个村,涉及转非劳动力7000余人。2010年预计拆迁64个村,涉及转非劳动力2.3万人。另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朝阳区将有45个村拆迁,涉及4.67万农民,海淀区将有20个村拆迁,怀柔将有3个城中村拆迁,昌平至少30个村拆迁”。按照这组数字,2010年仅大兴、朝阳、海淀、昌平四个区就有160个村落拆迁,近十万农业人口搬迁上楼。这篇文章还介绍了几个专家的观点:1、“拆迁骤富”颠覆了传统的致富模式,如果政府不对转型农民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那么他们因“冲动消费”,将有返贫之虞”2、还有些“拆迁富翁”家庭的未成年孩子,因为家里一夜骤富,心态大变,出现比富、奢侈、厌学现象。这些专家观点和我搜集的资料是符合的。当时,广告学院在海淀温泉校区办学,地处海淀区温泉镇东埠头村,校园里后勤、保洁人员和校园门口的黑车司机都是东埠头村的搬迁村民。当我把目光聚焦在农民搬迁上楼的题材后,就经常与搬迁农民接触,也主动接触了海淀区地方政府搬迁办干部、镇政府开发公司老总、镇政府矛盾调解工作人员、开发商,通过搬迁上楼相关人员收集资料,作为话剧《妞妞》创作素材。海淀山后有一片广袤的土地,哪里是海淀山后?也就是从香山植物园山后的温泉镇向北至阳坊、南口,向西至苏家坨地面的阳台山、鹫峰、大觉寺、凤凰岭北京大西山风景区。近两年,海淀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一个个村落陆续消失,航天城、生命科学园、环保科技园、湿地公园等等逐步取代了宁静的村落,据说,除了保留白家疃等几个展示的村落,海淀区山后村镇将逐步消失,建成世界顶级的高科技园区。在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中,祖上在元朝时通过红山口迁徙至此的农民们失去了土地,祖上传下来的种植、养殖技能无处施展了,生活来源不清晰了,村落文化消失了,他们正在经历着痛苦、彷徨、求索、涅槃的城镇化历程。开始,我把题目定为《消失的山后部落》,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