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银行引进: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龚明华摘要:本文对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及发展中经济引进跨国银行的利弊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进行跨国银行监管措施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监管跨国银行的目标模式,并就我国加入WTO后实施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跨国银行发展中经济金融监管跨国银行(MultinationalBanks)1超越国境、在世界各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开展全球性金融服务已成为当今金融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加入WTO的今天,关于跨国银行功过是非的理性分析及按照我国政府开放银行业的有关承诺应采取的对策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研究迄今为止的有关跨国银行形成和发展原因的理论研究,大体上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的。2一是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美元流动和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等国际金融的角度来分析跨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是从产业组织等微观角度,分析跨国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比较利益。关下稔·奥田宏司(1985)从国际资本移动论出发,将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原因综合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由于两次石油危机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聚集了大量的国际游资。而在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出现长期的经济不景气,这些富裕资金在发达国家没有适当的使用渠道,最终流向资金短缺、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二是由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产生了辛迪加贷款等形式,使得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资金成为可能,并且参与贷款的每一家银行的信用风险得以降低,促进了跨国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三是由于浮动利率制度的建立,因利率变动而产生的利率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向发展中国家融资的收益率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五是对一些经济增长较快、表现比较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银行都有较好的主观评价。J.Niehans(1983)从产业组织论的视点出发,将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动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银行扩张规模和开拓新的市场,银行的市场风险得以降低、经济效益趋于上升;二是通过开设海外分支机构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可以克服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三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因政治风云变幻给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需要在世界各地设点,从而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应对政治因素的变化、弱化其给银行业务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H.Grubel(1977)认为,国际大银行因为拥有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灵活的市场开拓技术、成套的金融服务产品,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能获得更多的利益。首先,跨国银行拥有很强的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能力,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东道国银行无法提供的金融服务;第二,跨国银行在东道国开展业务活动时,可利用母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在与东道国中小银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三,跨国银行与本国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它们可以利用这一关系及其很强的信用调查能力,在东道国向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3A.Rugman(1986)强调了跨国银行由于国际性多样化(internationaldiversific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这两大要因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也就是说,由于不存在对跨国银行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的世界中央银行,跨国银行可以避开在国内开展金融业务所受到的某些限制,从而取得稳定的收益。另外,跨国银行通过内部化,可以克服国际金融市场所存在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享有特殊的(firmspecific)内部利益。实际上,上述对跨国银行形成原因的分析都是不全面的。国际资本移动论说明了跨国银行开展跨国经营的背景和充分条件,而其它从微观角度阐述跨国银行成因的理论则由于其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见地,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可将J.Dunning(1981)的OLI范式应用于对跨国银行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跨国银行具有经营资源方面的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s)、在海外设点的区位优势(Location-Specificadvantages)和实行内部化的优势(Internaliz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