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同学诵读训练方案——以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例训练目标理解诗歌意义,把握诗歌的主体感情,掌握停顿、重音的技巧,语调把握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方案首先,让同学预习诗歌,解决其中的生僻字词和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把握诗歌的大体感情走向。之后,同学可根据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第一次的朗读让同学先自己小声地读一遍,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朗诵的重音强调部分,体会如何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嘶哑”“激怒的风”这些应该用悲怆、激昂的语气重读。“温柔的黎明”应该轻柔地读。根据这些标准试着读第二遍,注意重音的处理,体会这两遍的不同。表扬其中对重音把握的准确的同学,并让其在班上示范朗诵。同学示范朗读之后,老师及时给予强化和引导,即表扬优秀的方面,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并示范准确读法。诗歌的朗诵尤其是现代诗,标点符号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和朗诵停顿尤其重要,让同学讨论省略号、破折号、问号在普通的意义上蕴含的感情意义,再应用到本诗中表现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同学可以通过怎样的停顿和语调来表现这种感情?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最后都有一个省略号,第一个省略号可理解为歌唱的许多其他的内容,无法穷尽,也可从诗歌的感情意义上理解为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没说出口的期盼,黎明的光亮可以通过高亢嘹亮的语调表现出来。第二个省略号则是诗人对更深层次的、无法言说的感情的暗示,这种感情基调应该是低沉的,如何引导同学读出低沉的思想感情和未尽的叙说呢?第一,可以先让同学体会这种情在于内而发于声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感情,让同学沉醉在感情的体会中试着诵读;第二,可以让同学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朗诵,例如语速可以由快渐慢、在尾声部分可以实行拖音处理、表现那种绵长隽永、回味无穷的感情。或者第1页语速一直保持较慢的速度,突出重音部分,语调一直保持在和缓、低沉的水平,到最后“爱得深沉”部分快速收音,达到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怅惘的感觉。第三,让同学体会不同的朗诵方式中最适合作者感情的,选择表达最贴切的方式朗诵。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告诉同学语调、重音、停顿的不同对朗诵的感情表达至关重要的影响,强化同学在以后的朗诵中的注意点。此外,在不断试验朗诵方法的过程中,同学对作者的感情把握会更加到位,同时也巩固了朗诵的训练。若同学最后获得了自己的感受,选择了正确的朗诵方式,老师可以正强化例如给他们表扬,也可以负强化例如减少今日的作业量。其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把握和理解已经对朗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候需要老师带领他们整体把握和细节入手。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以歌唱为主,所以感情基调是昂扬的、高亢的;第二节即最后两句虽然也是直接抒情,但基调更为低沉。两节之间的空白必须用停顿来把握,并且第二节和第一节在情感上有较大的跨越和断裂,同学在朗诵过程中很难注意和把握这种情感表达的度和从“鸟”回到现实世界中情感的圆满。老师在带领同学整体把握感情基调的同时,可以让不同的同学或小组各通过细节来表现这种情感的变化和跨越。每个组分别从一、二两节中选取小细节反复诵读、体会不同,然后在小组分享中通过诵读来表现,其他小组认真体会展示小组对感情的理解,或同意或赞扬或补充或质疑。例如“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意象的选取从假想世界的“鸟”回到了现实世界的“我”;停顿部分的不同,“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重音的不同,在前句中“嘶哑”为重读,后句中“为什么”和“泪水”为重读,且重读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前者可加大音量,突出重点,后者可适当延长声音,第2页形成低沉婉转的突出效果。在小组分享之后,老师可给予特别优秀的组表扬并在全班分享朗诵经验。最后,同学把握大体方向,掌握小细节,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朗诵。朗诵之前,老师可从三个方面停顿、重音和强调给同学梳理一遍。停顿部分考虑停顿的方式,即落停和扬停。诗句中间停顿处用扬停,停顿时间稍短,声音停而气息未尽,停顿前声音略微上扬或拉开,例如第一句的“假如”“我是”;每个诗句结束时用落停,停顿时间稍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