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语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审核方案: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审核准则: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审核发现: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注:审核发现能表明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审核结论: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1、审核的类型审核的类型由审核员和被审核组织的关系来确定。因此有-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由供方组织内人员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聘请分包人员来完成。-第二方审核:通常由客户指定的一方对供方或可能的供方进行审核。-第三方审核:由经认可的认证机构、授权机构或其它认可的第三方来进行。2、内部审核目的---内审是ISO9001系列以及所有其他的质量保证标准的要求,根据标准,质量体系要定期地接受审核即内审。---内审是质量体系自我完善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通过内审来保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有效执行,通过纠正措施的执行来确保消除不合格和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内审是在外部发现体系不合格之前自己先发现并加以改正的最好办法。二、审核准备1、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由企业管理层根据其需要来决定审核的目的、范围。在策划审核阶段,还需要定审核的有关文件(如审核计划、检查表等)。-早期目标企业的质量手册首次发布时,最初的审核目标是验证文件的执行人员是否理解文件的要求;作为控制的手段,文件是否可行并得以持续执行。所以将会用检查表把程序中的主要要求记录下来;-体系变更当组织,工序,设备,产品或人员有变更时,部门的质量体系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些变更。对于这些变更实施的有效性的验证必须包括再下一次的审核中,也可以对这些变更安排附加审核;-问题区域质量体系完全建立以后,内部审核的重点也随之改变,审核的要点将会是如何改进体系并使之运行的更加有效。2、准备检查表检查表是保证审核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条件,应仔细准备。可以准备检查表以列出审核的目的和范围。-检查点虽然可以对程序实施情况的要点进行重复性的审核,但是仍然不建议使用标准的检查表。每次审核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检查表作为审核记录。可以在所用的检查表的每个检查项目后面留出空间用来记录对各个项目的检查结论或注明所发现的证据。检查表中要列入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计划审核的项目,第二个方面是打算寻找的证据。此外,还可以将所依据的文件要点和抽样的数量及计划完成的时间列在检查表中。设计检查表时应控制以下几个方面:A、应对照质量体系标准及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B、应选择典型的质量问题;C、应突出要审核区域的主要职能;D、抽样必须具有代表性,要选好准备审核的项目及要寻找的客观证据;E、应考虑审核员的经验,知识等,不熟练的审核员需要较详细的检查表。有了检查表,虽然可以带来使审核工作有序,按计划进行并提高效率的好处,但也容易陷入机械呆板的泥坑。灵活有效地使用检查表需要一个经验积累和熟练的过程。所以,对刚开始从事审核工作的审核员就该着重注意以下方面:1)不应只采用YES/NO问答的模式,否则会导致审核失败。2)审核员进入一个部门或区域时,应请有关人员介绍工作是如何运作的;3)询问执行人员是如何工作的,是否有关文件证明的程序;4)观察执行人员按照有关程序工作的情况;5)验证必要的记录或文件;6)按手册程序或标准评价上述了解到的情况,并决定是否符合要求;7)最后利用检查表确保所有方面的要求都已查到;8)切忌机械地从检查表的第一个问题按照顺序开始,应该把提问、评价、记录结合起来,然后利用检查表确保提出了所有的问题并得到答复;9)尽可能不要照着事先准备好的检查表去一个个地宣读问题。实际上,熟练的审核员的检查表是记在脑子里的。3、准备审核计划内部审核的频次依企业的实际状态和活动和重要性来安排。有很多方式可以证明审核计划已经制定并得以有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