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讨论。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物体发出声音这部分的教学活动是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的,同学在前节课感受各种声音的基础上,想办法让原来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发出声音,教学中要力图体现与前面教材之间的联系。教材提示可以用敲击锣、鼓,使它们发出声音,可以拨动钢尺或橡皮筋使它们发出声音。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边引导同学想办法发出声音,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没有敲击或拨动时候它们没有发出声音,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才会发出声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第二部分:观察发声的物体我们要引导同学通过观察、比较一组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教材先安排让同学对比观察发声的锣鼓和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或粉笔头,这样同学就可以明显观察到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没有发声的鼓面没有振动。教材还安排了同学对比观察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发声的橡筋和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同学发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发声的物体没有振动。最后可以让同学试试使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够发声吗?敲击鼓面快速捂住鼓面等。第三部分:观察音叉的振动本部分是在同学已经察觉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观察音叉的振动。先是观察大小不同的音叉的振动,找出它们发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是比较不同力度击打音叉的实验。然后引导到将音叉放入水中,通过水的波纹观察音叉振动。再去感受人的声带振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育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沟通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觉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老师材料:锣、鼓、尺子、橡皮筋装置、音叉、乒乓球、铁架台、演示台、哨子、课件、记录单、彩色粉笔头等;同学材料:尺子、橡皮筋装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把钢尺,请同学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板书方法(压、敲、弯……)尺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否定用力、变形等答案。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探究活动1.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材料,出示皮筋和架子,让皮筋发出声音的方法肯定也有很多,时间关系。我们统一用拨的方法。(演示)尺子发声的方法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多,用文明一点的那种进行实验2.讨论实验要求:请同学演示,讲解注意点。听到声音时注意观察皮筋和尺子是怎样运动的?并记录下来。3.同学实验:4.沟通使尺子和皮筋产生声音的方法:5.发声时的皮筋和尺子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出示课件图示)6.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叫振动。7.通过讨论,我们发觉尺子和皮筋发声时都在振动。(板书:尺子振动、皮筋振动)(三)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声音的产生是不是和物体振动有关。两次实验能证明吗?怎么办?(多做实验)1.这里有个鼓,请一位同学来敲一下,大家认真观察它有没有振动?(请一位同学上台敲鼓)2.看清楚鼓面振动了吗?3.有办法证明鼓面在振动吗?(放绿豆)(板书:鼓面振动)4.这是一个音叉,敲一下,哎,发出声音了,但看到它振动了吗?怎么办啊?放入水中,看到水波。(板书:音叉振动)(四)用反证的方法理解概念我们只检验了4种物体还是没有办法肯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假如让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突然停止振动,那会怎么样?敲鼓试试。2.同学们手中有皮筋和尺子是不是也会这样呢?请大家试一试。3.看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