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青岛版科学五上《做一块卵石》表格式备课学习目标:1.通过讨论卵石的成因,使同学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2.培育同学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3.向同学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教学准备: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卵石、碎砖块(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页岩、盒子、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实验推理:1.实验1:老师组织同学按课本第41页实验1的要求进行实验: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放进装有多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盖好瓶盖,用力摇晃。摇一会儿,把碎砖块取出来,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2.观察:出示挂图:大河两岸的地貌图(1)同学观察逐一描述河的上、中、下游岩石及水流的情况。生:河的上游地势险峻,岩石很大,水流急。中游岩石体积变小、下游水流变缓慢,岩石变成卵石。生:上游岩石大,棱角分明,下游是卵石,很小很圆滑。生:上游的大山上有很多悬崖峭壁,峭壁上有很多裂缝,水从很高的山上流下来,一些石头被水流很急冲了很远。(2)老师简要记录同学所描述的事实,填写图表。位置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大小、形状水流速度(3)小组活动,比较、整理观察所得到的事实。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3.推理:引导同学讨论事实,认识卵石的成因。(1)小组研讨:河道下游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力量使山上的岩石逐步跑到了河的下游?(2)同学描述岩石被流水搬运的过程。老师简要记录。高山岩石(风化)上游(流水搬运)中游(流水搬运)下游卵石(3)引导同学对磨圆作用进行推测。师:在流水把岩石从上游搬运到中游、下游的过程中,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岩石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光滑圆溜?同学结合实验1描述,老师完善前面的记录。上游(磨圆)中游(磨圆)下游(4)老师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河道的上游,流水又将这些岩石搬运到了中游和下游,在搬运过程中,岩石的棱角被逐渐磨圆。由于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搬运和磨圆,到达下游的岩石有的就变成了光滑的卵石。4、想象卵石的将来。三、实验模拟:1.模拟实验老师指导同学进行课本第43页的实验2:用镊子夹住一块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把这块石头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块有什么变化?2.思考联想:3.总结认识:四、迁移延伸: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而破裂倒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摩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附送:2024-2024年青岛版科学五上《做一块卵石》说课稿一、说教材《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它与《地球内部有什么》、《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五课共同构成本册的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同学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同学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对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的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同学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及外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块卵石》一课是让同学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同学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同学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育同学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整个教学内容按三个活动的顺序来体现,第一个活动是欣赏漂亮的卵石,第二个活动是做一块卵石,第三个活动是探究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五年级的同学,虽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