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仓矿井概况第1节井田概况一、地理概况蓟玉煤田林南仓井田,位于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镇附近。井田位于京、津、唐三角地带中部,经本区内有至北京、天津的公路及下仓至本矿的铁路,交通比较方便。井田内地貌简单,地形平坦,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北东高,南西低,地形坡度0.2%。矿区内无河流,只有采矿活动形成的塌陷积水坑三个。从多年的长期观测资料看,塌陷坑积水对采矿基本无影响。矿井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2米(1959年),而矿区工业广场地面标高在+5.5--+6.6米之间,所以无雨季地表水水害问题。二、气候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8、9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660.2毫米,最大年降水量898.1毫米(1990年),最小年降水量452.4毫米(1992年)。降雪期由十一月到次年三月,月降雪平均厚度30~40mm,最大1163mm。风向多东风,冬季略偏北,最高风速25m/s。常年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22.6℃,年平均气温10.8℃。冻结期由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三月下旬,土壤冻结深度0.5~0.7m。三、地震自十五世纪有记载以来,唐山~玉田一带共发生有感地震100余次,震级大于4.7级的10次,其中6级以上2次。1976年发生7.8级大地震后,国家地震局测定本矿区地震烈度为七度。四、主要自然灾害本区域受到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是地震,偶然也遇风灾和雹灾。五、矿区开发史,现有生产井、在建井、规划井分布和开采情况,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该井田是河北煤田116队1957年发现的,于1970年4月开始筹建,矿井设计能力120万吨/年。1978年8月转交开滦矿务局管理。矿井于1985年11月开始投产,当时主采煤层为煤8-1,采用综采技术,后由于林南仓井田地2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煤8-1原煤灰份较高,1987年被迫调整主采煤层,采煤方法改为高档普采和炮采,取消了综采,主采煤层由煤8-1变为煤12和煤11,煤8-1作为配采,当年产量26.1万吨。1990年矿井重新核定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当年产量达到45万吨。1997年再次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现在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现使用井筒三个:主井、副井、风井2个、暗立井。鉴于二水平(-650水平)辅提能力不足,建有-400---650水平暗立井一个。现开采水平为一、二水平。井田范围内无小煤窑生产。六、矿井水源、电源及通讯情况1.水源:矿井生产、生活用水取自东六和林西矸子山两个水源地的地下水。2.电源:矿井有一个35KV变电站,共装有三台主变压器,装机容量为18700KVA。其中一台7500KVA未启动,两台5600KVA变压器,一台运行,一台备用。35KV变电站的电源由林东变电站通过两条架空线供给,6KV系统为单母线,由断路器分段。井下主要配电室有中央3配电、-400配电室、石门配电室、-500配电室等。3.通讯:四水平的通讯干线由2条电话电缆组成。电话电缆选用HUYVA39-30×2×0.8mm矿用阻燃通讯电缆。第2节矿井开拓方式林南仓矿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阶段石门集中上山开拓方式,共有三个立井,分别是主井、付井和风井。主井井筒直径5米,井深408.5米,安有一对9吨箕斗,设计提升能力120万吨/年,担负着全矿井原煤提升任务;副井井筒直径6米,井深422.3米,安有一对双层罐笼,担负着全矿井人员的上下及矸石材料设备的提升任务;风井井筒直径4.5米,井深251米,地面安装有两台GAF21.1-10.6-1型主扇风机,担负着全矿总的回风任务。我矿的回风水平,为-240水平,风井井底坐落在该水平。该水平各有一条东西回风大巷东西回风大巷总长度为1200米,断面4*3平方米,支护形势为料石碹,西一回风巷全长9004米,断面为4.4*3.2平方米,支护形势为料石碹,全矿井的乏风全部通过这两条回风巷回到风井。我矿的第一生产水平为-400水平,主付井底就坐落在该水平,是矿井提升、运输、排水供电、供风的主要水平。付井码头门设有信号房、候罐室及电子刷卡室,北50米是中央配电室、中央泵房入口。付井南绕道100米处为-400水平两个永久水仓的南口,水仓北口在矿井水全部排入该水仓,由中央泵房大泵通过副井排水管排到地面水沟。矿井出煤系统全部是皮带运输。西翼采区的煤全部通过西二小正眼皮带集中运到-387石门皮带;东翼采区包括-500中间水平以下的煤全部通过-650皮带运到-500皮带巷,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