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浙江农业发展的调研——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浙台农业经贸合作机制小组资料整理一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1840公里。境内有一条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河曲折,故称浙江。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资源优势:一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大环境下,由于多种自然要素的重新组合。在我省构成海洋、平原和丘陵山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为多目标、多层次地综合开发,提供了自然基础。本省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水热资源丰富,高值同季的条件下。由于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平原与丘陵山地之间,通过光、热、水、土等多种资源要素的自然重组;和生物体的长期演化,在全省形成了三个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即海洋水产生态系统、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和丘陵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本省海域广阔,又处于我国最大河流长江口之南,也是台湾暖流、北方冷水团和江浙沿岸流的交汇处。三种水团,入海径流和海洋环流随季节的交互变化。在浙江舟山群岛一带,形成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国内规模最大的浙江渔场,这是我省海洋渔业生产水平和商品率均较高的自然基础。丘陵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文校。丘陵山地占本省陆域面积的70%以上,由于山体高度不太,临近海洋,山脉走向,多与海岸线斜交,在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中,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湿润气流,使季风造成的干湿季变化,在本省得到调和,丘陵山地湿度较大、降水丰富,特别在沿海和山地的迎风坡,而热调匀,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本省丘陵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学产量比同纬度内陆地区要高。在自然状态下,封山育林2~3年,一般就可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山地和平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本省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垦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且水陆交通方便,是我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是一个深受人为影响。生产水平高、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由于这三大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使浙江省农业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综合开发的自然优势。社会环境优势:浙江本身经济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各项基础设施发展完善,为产品市场的开扩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达的交通,稠密的人口,为农产品提供了广扩得市场和庞大的消费人群。沿海的区位优势为农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农产品外销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目前,浙江的出口农业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出口主导产品区域特色明显。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如杭州的羽绒羽毛、蜂产品,嘉兴的厂丝、皮革,湖州的竹制品、笋罐头,宁波的蔬菜、蔺草及制品;绍兴的茶叶、珍珠,台州的水果罐头,金华的中药材,舟山的水海产品和丽水的香菇、竹木制品等。不少出口农产品如橘子罐头、茶叶、羽绒羽毛、蜂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品出口逐年下降,一些营养保健类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明显增加。如畜产品中传统类的供港活猪从40多万头减少到20多万头,冻家禽产品从1000多吨减至50吨左右;蜂蜜从500多吨增加到1万多吨,蜂王浆增加了2.5倍,蜂花粉、蜂蜡从800多吨增加到1500多吨;羽绒从3000多吨增加到1.8万吨,肠衣出口量7300多吨,翻了一番;皮革及毛皮制品出口额达10亿多美元。三是龙头企业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据对3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出口创汇4.5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形成了如舟山加藤佳食品有限公司、舟山兴业有限公司、浙江海通集团公司、慈溪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