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通用版)1.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1.1基础底板施工:基础底板混凝土的施工既要符合大体积混凝土又要符合防水混凝土的施工要求。(1)原材料:采用标号不低于425#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掺加微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既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出现,又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2)按混凝土强度等级、防水等级要求及含碱量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工作并报请设计、监理同意后,方可进行砼试配的设计。(3)为满足混凝土的防水要求,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下部500mm高墙体一起浇筑。(4)基础底板混凝土从东南角开始以每6m为一浇筑单位进行连续浇筑,按顺序循序渐进,分两层(每层400mm)浇筑,分层振捣。(5)混凝土浇筑时,铺设砼输送泵管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每作业面后设三根振捣棒,先分别在斜面上、中、下三处同时振捣摊平,后再全面振捣,并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间距不得大于370mm,既要保证振捣密实,又要避免过振造成漏浆跑浆。边浇筑边成型及抹平底板表面,标高、厚度采用水准仪定点测平,用小白线严格控制板面标高和表面平整。(6)施工缝的留置:基础底板上不留水平施工缝;外墙第一道水平施工缝留置在高于基础底板表面500mm的墙上,留成平缝并予埋3mm厚钢板止水带,内墙留置在基础底板上皮。竖向施工缝设在设计预留的混凝土后浇带处。(7)在外墙水平施工缝上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施工缝处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松散混凝土及杂物,用钢丝刷刷并用高水冲洗干净,在施工缝上涂刷水灰比≤0.4的水泥浆二遍,浇筑50mm同配比的无石子水泥砂浆以利于新旧混凝土结合。(8)该工程基础底板部分混凝土量为3650m3,按规范要求,应每500m3留置2组抗渗试块,共留置16组抗渗试块。(9)混凝土浇筑完6∽12小时,待混凝土终凝(用手按不起印,指甲划不出槽)即可覆盖并浇水养护。1)根据浇筑混凝土时的大气温度资料及水泥所产生的水化热预测底板中心最高温度可达50℃,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3∽4天内。2)根据风力、气温情况调整浇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3)基础底板应每100m2设测温点一个,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浇筑层上,从平面上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从高度上应包括底、中、上三个部位。4)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早期升温快、后期降温较慢的特点,测温采用先频后疏的原则,测温从覆盖养护后开始,每3小时测一次,5天后每4小时测一次,7天后每6小时测一次,当各部位混凝土养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误差均不大于25℃,可以撤除保温材料时,方可结束测温。5)质量记录:①测温人员要按时测温,如实记录,签字整齐,测温结束后要及时上交主管工程师进行归档。②应如实记录裂缝观察情况,并及时归档。2.独立基础:修整基坑→放线→混凝土垫层模板安装→浇筑垫层混凝土→混凝土养护→基础放线→基础、柱墩钢筋绑扎及基础梁、柱插筋→基础下阶模板安装→基础上阶模板安装→下阶混凝土浇筑→上阶混凝土浇筑→柱墩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养护。3.混凝土墙、矩形柱施工(1)混凝土墙、框架柱混凝土均按流水段分为三次浇筑。混凝土墙的垂直施工缝设在设计的混凝土后浇带处。(2)浇筑墙、柱混凝土前,应将原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松散混凝土及杂物,用钢丝刷刷并用高水冲洗干净,在施工缝上涂刷水灰比≤0.4的水泥浆二遍,均匀浇筑50mm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无石子水泥砂浆,以利于新旧混凝土结合。(3)墙体砼浇筑时先从墙体一端开始循环浇筑,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分层厚度控制在450mm,墙、柱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施工缝留在梁、板底。顶部应拉线抹平、无松散砼、并且将粘附在钢筋及模板上的水泥浆及时清理干净。(4)浇筑到门窗洞口部位混凝土时,应在洞口两侧对称下料、对称振捣,以免洞口模板位移。(5)墙、柱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移动间距不得大于370mm,并要做到插点均匀、表面泛浆,不再冒泡为止,不得漏振、过振。(6)柱及墙体节点处钢筋稠密部位采用振动棒重点振捣,并配Ф30振捣棒振捣,防止出现漏振。(7)墙、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将上口钢筋上的混凝土、落地灰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