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特色操作及辩证施护耳穴埋籽法操作流程一.评估:1.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穴位。2.耳廓部位的皮肤情况,而学的阳性反应,有无红晕、压痛点。3.女性患者了解月经情况,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病室环境,温度适宜。二.用物准备:治疗盘,皮肤消毒液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治疗碗,耳穴贴。三.操作步骤: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核对解释,取得合作。2.取合适体位,检查耳部皮肤有无破损和污垢,必要时擦净双耳。3.定穴前交代患者说出定穴时的感觉。4.耳穴探查: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常用按压法:即一手持耳廓后上方,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疾病相应区域内以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点或对肉眼观察到的阳性反应点探压,当压及敏感点时,患者会出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告诉患者仔细体会压痛的程度,压痛最明显的为耳穴埋籽治疗点,找不到压痛点可按穴位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穴位3-4个。5.消毒皮肤两次,待干。6.埋籽:用镊子取耳穴贴按压在耳穴上并给予适当贴压(拇、食二指指腹面相对揉压),询问患者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以有疼痛或胀痛感,能忍受为度。嘱患者演示按压方法。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健康教育。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四.注意事项:1.操作时按压力度不可过大,切勿揉搓,潮湿脱落后及时更换。2.留籽时间视季节气候而定,夏季可留置1-3天,春秋季2-3天,冬季5-7天,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留置期间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等情况。中医内科2022年8月摘自徐桂华,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8艾灸法操作流程一.评估:1.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艾灸法。2.患者对操作的认识,心理状态。3.患者的局部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施灸部位。4.环境,温度适宜,保护隐私。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治疗卡,艾炷或艾条,打火机,小口瓶,凡士林,镊子,纱布,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按需要备姜片、蒜片或细生盐等。三.操作步骤: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核对解释,取得合作。2.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遮挡和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相应的施灸部位或穴位。4.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灸法,以患者感到温热、局部皮肤稍起红晕为度。5.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6.施灸的过程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中,防止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7.施灸完毕,立即熄灭艾火,将艾条插入小口瓶中。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健康教育。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四.注意事项:1.施灸顺序一般为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壮数先少后多,艾柱先小后大,体质强壮者,肌肉丰满处,灸量可大,久病、体弱、老年和小儿患者,皮薄或多筋骨处,灸量宜小。2.施灸时,患者体位必须平正、舒适,不能摆动,防止燃烧的艾柱或燃尽的热灰滚落燃损皮肤和衣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对施灸的反应。3.施灸时取穴要准,火力均匀,间接灸时,由于姜蒜对皮肤的刺激容易起疱,患者感灼热感时用镊子将姜蒜片提起,稍停片刻再放下施灸。4.施灸后,皮肤出现灼热微红属于正常现象,如果灸后有小疱,注意勿擦破,可自行吸收,大者按烫伤处理。5.及时熄灭艾火,以防复燃,注意安全。6.若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平卧位保暖,轻者休息片刻,重者按晕厥处理。中医内科2022年8月摘自徐桂华,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8拔罐法操作流程一.评估:1.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拔罐法。2.患者局部皮肤情况,祖安泽合适的拔罐部位与罐具。3.患者目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4.病室环境,温度适宜,保护隐私。二.用物准备:治疗盘,罐具,纱布,止血钳,95%酒精棉球,打火机,必要时备浴巾、垫枕、屏风。三.操作步骤: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核对解释,取得合作。2.根据病情选择拔罐部位,去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