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皮炎的中医药基础实验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潘祥龙*湿疹皮炎是一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有湿疹、遗传性过敏性皮炎(AD)和接触性皮炎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肿胀、水疱丘疹、糜烂渗出,或红斑鳞屑、粗糙增厚和苔藓化。其主要病理变化分为两期,急性期为表皮真皮细胞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多细胞炎症浸润;慢性期为表皮增厚,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以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发病机理主要是多因素引起变态反应而致皮肤组织炎症表现。中医对此类疾病很早就有论述,如将湿疹、遗传性过敏性皮炎称之为“湿疮”、“浸淫疮”、“旋耳疮”“四湾风”等;将接触性皮炎称之为“漆疮”、“膏药风”、“马桶癣”等。中医主要辨证分为风热、湿热、血虚等型。中医中药治疗湿疹皮炎有着较为肯定的疗效,但在中医湿疹皮炎辨证分型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尚处于滞后的状态。由于此类疾病的中医病因复杂和临床分型多,至今还没有研制出依据中医传统病因而建立的“纯”中医病证的湿疹皮炎动物模型。目前湿疹皮炎的中医药基础实验研究主要采用依据西医病因病理(如化学、生物、机械和物理等致病因素作用)而复制出西医或中医病名的动物模型,用于中药或中医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和相关实验指标的监测。因此建立一个符合中医病证和西医致病原理相结合的造模方式,在湿疹皮炎的实验研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该领域内所采用的不同造模方法以及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能有助于湿疹皮炎中医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一.现代医学研究常用的湿疹皮炎动物模型1.1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模型1.1.1原理:采用刺激性物质对受试动物产生非免疫性的皮肤炎症性反应。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动物皮肤接触供试品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1.1.2方法:杨锡平[1]采用生漆外涂造模,取日本大耳白兔背部两侧对称区进行脱毛,24小时或用棉签沾取少许生漆在脱毛区中心涂1×1cm2薄层,5min后用汽油棉签洗去生漆。发现造模后动物出现不安、乱抓现象,局部起初表现为散在小红点,随后融合成片状红斑,并高出周围正常皮肤。谷梅等采用巴豆外涂[2]小鼠皮肤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皮肤刺激性皮炎模型。夏汝山采用饱和硫化钠[3]对雄性新西兰白兔背部脱毛和涂药,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及糜烂等反应。用于刺激性皮炎的造模试剂一般不会产生变态反应。一般以引起皮肤刺激性反应的物质作为筛选的对象。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有巴豆油和硫化钠等。*潘祥龙,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197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系。199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2002年12月参加国家药品临床研究(GCP)培训学习。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临床、教学及科研25余年。专长: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疑难病症,擅长应用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急慢性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结缔组织疾病和血管炎等,以及对酒渣鼻、腋臭、体表各种肿瘤手术切除、皮肤移植等皮肤外科的临床工作。先后主持上海市级的中药治疗过敏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的二项科研工作。历年来指导带教8名硕士生。先后有20余篇医学论文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和上海医学等杂志。另有医学科普文章30余篇在上海大众医学杂志、妇幼健康杂志、家庭医药杂志、家庭医生、家庭用药和上海中医药报等杂志发表。主编《毛发病防治》、《中医百问·美容篇》等三本书,均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参加《银屑病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西医防治》二书部分章节编写。地址:上海市普安路185号曙光医院皮肤科,邮编:200021;电话:021-53821650,传真:021-53823660;E-mail:panxianglong3@21cn.com.第5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1页共6页1.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2.1原理:主要为Ⅳ型变态反应。采用一些容易引起变态反应的化学物质对敏感性个体致敏,再经激发后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反应。1.2.2方法:宋智琦[4]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造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