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四准”扶贫机制提高“精准”扶贫绩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党和政府是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千方百计制造有利条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XX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背景)但鉴于贫困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县委、县政府探究实践“四准”扶贫机制,将政府责任和贫困人口责任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优化脱贫环境,激发内在动力”两手抓,用“内源扶贫”治“外援依赖”,有效提高了精准扶贫绩效。20**年,全县61个贫困村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1240元,减少扶贫户1769户,减少贫困人口6724人。(成果)一、找准人:实现“真识别”与“真帮扶”有机结合找准人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一方面,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做到“扶真贫”;另一方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有力的扶贫队伍,做到“真扶贫”。(一)组建“真扶贫”队伍。“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是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六大创新”之一。XX县根据“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级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王萍任组长,县长刘朝平等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分别成立扶贫开发工作组,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统筹33名县级领导干部,牵头带队帮扶各乡(镇),每人重点联系1—2个贫困村,具体帮扶到户到人。二是精兵强将驻村帮扶。组建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队,由对口帮扶牵头部门负责人任队长,责任部门分管领导和联系乡(镇)副乡(镇)长任副队长,并从各帮扶部门和乡(镇)选派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综合协调能力强、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育人才、后备干部共320人,驻扎在村、下沉到户指导开展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实现驻村工作队伍18个乡(镇)全覆盖、真扶贫。同时,印发《精准扶贫工作“三十个说得清”》,为乡镇、村、驻村工作对开展工作提供指导。比如,联合苗族乡驻村工作队克服地处偏远、居住分散、帮扶对象多等困难,自带干粮深化贫困户对接,短短两天就完成所有贫困户走访调查。(二)识别“扶真贫”对象。如何把贫困户真正选准,是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XX县根据“精准识别”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究创新。一是精准识别贫困村。严格“一高一低一无”标准,实行“两公示一公告”方式,识别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进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和承载能力有限的贫困村61个。二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探究推行“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2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条件,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比脱贫意愿、看致富动力和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重病人家庭、在校生家庭、烈军属家庭优先”的“六比六看六优先”精准识别方法,在坚持村民自主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实行投票表决,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1044户、贫困人口37534人。腾达镇泉水村在精准识别中,针对贫困人口条件差不多的实际,村组干部自觉主动退出贫困户评选,并提出“仔细比、仔细看、仔细评”,防止“一扯老表好烧烟”,做到了公开、民主、透明,最终识别出的贫困户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二、定准位:实现“要XX富”与“XX要富”有机结合在找准人的基础上,既要把好脉,摸清贫困原因、分析贫困特征,更要定准位,在政府规划、投入、帮扶、引导的基础上,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内在脱贫意愿,提高自XX进展能力,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的重要责任主体,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一是制定脱贫规划,实施对口帮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全县贫困人口类型、贫困结构、区域特征等,综合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61个贫困村进展规划和11044户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并在讨论谋划《“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