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60年代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80年代日本经济急剧发展,人均收入及工业技术水平已同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部分工业技术已走在欧美国家的前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创造这些经济“奇迹”,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在国内条件中,人的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劳动立法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工人既无政治权利,又无较好的劳动条件,生活状况极为悲惨,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极为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总司令部和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劳动立法,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1945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工会法》,确立了工人的结社权和罢工权,促进了日本工会组织的迅速发展。1946年2月,工会法正式实施前,全国已有3200个工会,工会会员达150万人。1946年3月底,工会数量增加了一倍,会员人数增加了100万人。该法的实施揭开了日本劳动改革的序幕。1946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了《劳动关系调整法》,确定了工人的基本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规定了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等。如果劳资双方自行解决纠纷时遇到困难,由劳动委员会进行斡旋、调停、仲裁,以求尽快地解决劳资纠纷。1947年4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劳动基准法》,将新宪法第27条规定的有关工资、劳动时间、休息以及其它劳动条件的基本标准具体化。该法的实施使日本工人的劳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清算了工场法等战前保护法的贫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外倾销,纠正了日本资本主义在国际市场上不适当的竞争力,在劳动方面有助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1947年,日本政府还先后制定了《补偿工人灾害保险法》、《职工稳定法》、《失业保险法》等稳定工人经济地位的有关法律和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劳动立法,日本工人的经济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1955~1970年,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近3倍。随着工人收入的增长,社会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相应提高,对推动日本经济持续高涨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日本劳动经济学家竹前荣治说:“战后初期,由占领军推动而进行的农地改革、财阀解体、劳动改革等经济民主化政策,对战后日本奇迹般的经济复兴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劳动改革,通过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巩固了有效内需的基础,对输出基础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在企业内部组织工会的形式,使企业内部出现劳资矛盾和对立时在企业内部协商解决,便于协调劳资关系。工会是按企业组织起来的,工会会员的生活需要依靠企业,同企业息息相关,这就使工会会员常常把自己切身利益同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容易形成所谓“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劳资关系得到了改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二、重视教育,注重开发“人的资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这是同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开发“人的资源”分不开的。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就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才。战后,日本在1948年就普及了初中教育,以后又普及了高中教育。日本发展教育的基本信条是“强固山脚比强固山顶更重要”,在教育中重视面向本国需要、面向生产实际的需要,从而使年轻人的进取心能够普遍地扎根于本国的土地,扎根于实际生活,为本国的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大力发展工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向生产第一线输送大量人才的基地。在日本政府的行政费用中,教育经费占20%以上,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是比例最高的。就文化水准来说,日本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名列前茅,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文盲率仅为0.7%,而美国为2.2%,意大利高达9.3%。日本科学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占人口的比重超过美国,使日本的科技人才不断地充实,到1989年3月,日本已拥有科研人员46.2万人,比5年前增加25%,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尽管日本企业职工的学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者还是十分重视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轮训和研究进修,提高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理论知识。加上日本企业特有的“终身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