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一、选择题1.(2015·增城调研)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点火”最有可能是指()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解析]抓住材料1978年的时间予以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故A正确;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B、C错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故D错误。[答案]A2.(2015·海南卷)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解析]时间为1983年,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活跃市场,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排除A;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直都存在,不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排除B;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D。[答案]C3.(2015·山东基能)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故答案D符合题意。[答案]D4.1979年1月,邓小平头像登上《时代》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主要是因为()A.邓小平主导启动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B.邓小平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乱局C.邓小平成为中国国家元首D.邓小平一手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解析]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选A。[答案]A5.(2015·泰安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A.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解析]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为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相对来说较小。其余几个选项与“1985年”这一时间点不符。[答案]A6.(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如图反映的是安徽省某一时期GDP增长速度(%)的变化,其增速出现最高点的主要原因在于()A.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D.“左”倾错误得到了全面纠正[解析]据图,安徽省GDP增长速度出现最高点所对应的年份为1984年,故A为正确答案;B与时间点不符,错误;C早在1978年底就已开始,且GDP不只是农业产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故D不是主要原因。[答案]A7.(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1978年,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机器的质量上乘B.长期封闭政策的恶果C.盲目自大意识的束缚D.勤俭节约风气的流行[解析]材料体现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