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矿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管理规定(草稿)为进一步加强煤巷(含半煤岩巷道,下同)锚杆支护(包括锚索、网、梁等支护,下同)的安全管理,依据煤生技[2004]551号文《关于加强煤巷锚杆支护管理的通知》、集生[2006]45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煤巷锚杆支护管理的通知》、集办[2009]98号文《进一步加强顶板安全管理规定》、集技[2009]99号文《淮南矿业集团煤巷锚杆支护及沿空留巷支护的若干规定》,结合张集矿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定。第一章支护设计第1条所有煤巷采用锚杆支护施工前,都必须进行支护设计。支护设计的依据为地质力学评估(包括现场地质条件调查、巷道围岩力学性质测定、原始应力实测、再生应力监测及可锚性试验)和巷道围岩分类。支护设计可委托具有资质的科研院所负责设计或矿安全生产技术部门联合自行设计。初始支护设计经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批准后巷道方可施工。第2条锚杆支护设计采用以实测为基础的动态反馈设计法,设计过程包括地质力学评估——初始设计——监测与信息反馈——修改设计四个步骤。支护设计经过验证后可作为正式设计在本巷道和相同条件下的其他巷道中采用,也可在类似条件巷道中采用。第3条初始设计应按以下方法进行:1、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其基本步骤为:(1)、利用地质力学评估结论的资料建立地质力学模型;(2)、利用地质力学模型分析巷道围岩的变形失稳模式;(3)、利用地质力学模型对可行的支护方案进行支护效果分析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案作这初始设计;2、理论分析法和工程类比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围岩稳定性分类,至少选择两种技术经济可行的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合理的方案作为初始设计,并根据本矿的实际情况确定顶板离层临界值。但最大临界值不得超过巷道设计高度的10%。第4条初始设计中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巷道名称、位置、用途及巷道设计断面;2、巷道锚杆(索)支护布置图;3、锚杆(索)几何参数(长度、直径)、力学参数(强度)及确定依据;4、锚杆(索)布置参数(间排距、角度)及确定依据;5、锚杆(索)锚固参数(孔径、锚固长度)及确定依据;6、锚杆(索)预紧力矩(或预紧力)(顶部锚杆预紧力矩不得小于180N.m,帮部锚杆预紧力矩不得小于100N.m;锚索安装预紧力不得小于90KN)、锚固设计锚固力(锚杆设计锚固力顶部不得小于120KN、帮部不得小于60KN,但不应大于杆体屈服强度;锚索设计锚固力不得小于250KN)、可锚性试验结论;7、钢带或钢筋梯形式、强度、规格;8、金属网或钢筋网形式、规格、强度;9、支护材料消耗;10、施工工艺方法;11、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管理指标;12、相关安全技术措施:临时支护、控顶距;13、验证初始设计的观测与监测方案;14、基于锚杆支护初始设计基础上的补强加固措施(普通煤巷锚杆支护的补强加固措施应优先采用锚索);15、预计巷道受采动影响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16、预计的支护成本。第5条锚杆应优先选用碟型预应力托盘(厚度≥10mm)及其配套附件。第6条配套螺母优先选用可实现快速安装的扭矩螺母。第7条钢带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用W型钢带、梯型钢带、M型钢带,钢带与托盘的组合抗穿透强度应与锚杆设计锚固力相匹配。第8条应优先选用菱形金属网,也可选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经纬金属网及其它材料和形式的网。第9条复合顶板厚度超过3m的煤巷或遇岩层变化锚杆不能打到坚硬岩层的煤巷,必须采用补打锚索配合槽钢梁的锚杆支护方式,且锚索锚固段必须深入到稳定岩层里不少于1200mm。第10条锚杆支护初始设计编入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明确规定锚杆(锚索)的安装质量、锚固力、预紧扭矩、间排距、外露长度、孔深及材料的规格等。对掘进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围岩地质条件变化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第11条按初始支护设计施工后应立即进行监测,将监测结果用于验证或修改初始设计。修改后的支护设计作为正式设计补充编入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第12条煤巷特殊地点的断面设计应以满足设备的运输、安装、通风、行人等基本使用要求为限,并进行专门的支护设计,制定特殊安全技术措施。第13条交岔点及峒室设计要充分考虑邻近巷道的平面及空间位置关系,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