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同学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讨论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讨论材料,采纳实验的方法,让同学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讨论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进展同学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同学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同学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同学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同学自由地、制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同学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二、同学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同学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同学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同学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讨论,同学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同学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较直观,很清楚。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同学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同学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讨论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讨论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同学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三、设计思想《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学校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育同学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同学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究、发觉,促进同学主动猎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同学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同学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劲的规律。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劲原理的理解,提高同学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劲。(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劲和不省力也不费劲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觉杠杆省力的原理。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觉杠杆省力的原理。六、学具准备给每组同学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给全班同学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给老师准备:课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疑引入1.假如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同学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二)、认识杠杆1.引出概念:(从同学的描述中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让同学认识撬棍和杠杆。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2)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