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紫色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选题类型课题来源学院专业指导教师职称姓名年级2008学号开题报告(立题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研究方案、论文进度安排、主要参考文献)1立题依据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且在土壤中移动较快、不稳定、易氧化、易分解、易矿化,其形态对植物和微生物有较高活性的那部分土壤碳素。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描述这一部分碳素的术语很多,如可矿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等(沈宏等,1999)。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例很小,但它能够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因管理措施等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土壤的微小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Blair等,1995),同时,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和土壤养分的驱动力.土壤活性有机碳能显著影响土壤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乃至生物毒性等行为,对营养元素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柳敏等,2006)。因此,它对土壤肥力保持、养分供应、土壤碳收支以及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紫色土是我国重要土壤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是紫色土集中分布区,同时又是我国人口和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紫色土具有风化成土作用快、矿物组成复杂、矿质养分丰富、耕性和生产性好、自然肥力高等特点,是一种宝贵的农业土壤资源。由于紫色土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下渗及抗蚀性差、人类活动强度大等原因,使紫色分布的低山丘陵区成为我国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据资料显示,我国紫色土的侵蚀面积已占紫色土总面积的48.8%。其侵蚀面积之广和侵蚀强度之大,仅次于我国北方的黄土(何毓蓉等,2003)。有关紫色土研究大多集中在紫色土侵蚀机理、侵蚀过程、土壤抗蚀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土壤养分流失特征及预测预报模型等方面,而对紫色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研究较少。本文对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希望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影响,对进一步揭示土壤活性有机碳流失与生态过程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土壤碳排放,对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1.2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可以影响植被凋落物和残余量(王清奎等2005),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这些都会引起养分在土壤系统中的再分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增强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相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不同的土地经营和管理措施,不仅会直接导致自然植被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分布在0-30cm的土层,所以容易受到土壤侵蚀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土地退化尤其侵蚀会加剧土壤碳的损耗。然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退化地会增加土壤碳含量,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持续性。Blair等(1995)认为土壤碳库容量是很重要的因子,其变化主要发生在易氧化碳库里。Biederbeck等(1995)通过动力学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的短暂波动主要发生在易氧化、分解部分,并选择易氧化碳、可矿化碳及微生物量碳作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指示因子。Yeates(1998)和Saggar(1999)认为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评价和监测的核心,其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过程,影响和控制着植物初级生产量,是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Chapman等(2001)在植被覆盖对灰土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柱淋洗产生的DOC是无植被土柱的2.5-4倍。另外,植被的种类不同,有机质的输入量及质量不同,也会影响土壤DOC含量。FredWorrall等(1995)发现土地管理的改变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