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作业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选C。王国自主权是在西汉初年就取得的,“”推恩令本身并没有直接扩大王国的自主权,故A错误;“”推恩令的实质就是分封制,故B错误;“”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正确;“”推恩令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逐渐地削弱王国,“”而不是直接解除王国的物质基础,故D错误。2.(2016·豫晋冀三省模拟)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道:“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继位及其后世君主,并不是仅靠自己的道德修为,还要仰仗外戚的协助,关于依靠外戚抑制相权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A错误;“”家天下强调的是皇位继承,没有涉及外戚干政,故B错误;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权力旁落,故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外戚干政的实质,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只是当时的目的之一,“”与实质的说法不符,故D错误。【加固训练】《二年律令·贼律》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腰斩。由此可知,汉朝设置亭障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边疆安全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强化了皇权D.强化了地方行政官员的军权【解析】选B。材料主要列举了亭障遭到严厉惩处的三种情况,故反映了汉朝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未涉及保障安全的职能,故A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央集权,“”未直接涉及皇权,故C错误;汉时在乡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不是军权,故D错误。3.(2016·豫晋冀三省模拟)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上述史实体现的统治思想是()A.重土安民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D.强干弱枝【解析】选D“”。材料中的三选七迁主要针对的是豪强势力和旧贵族势力,重土安民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重农抑商是古代的经济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对孝的分析,故C错误;“”材料中三选主要是针对豪强势力,“”七迁主要是将旧贵族势力迁到中原,便于统治,防止地方势力过大,“”符合强干弱枝的思想,故D正确。【加固训练】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解析】选C。先秦时期选官时,对官吏的出身要求相对较弱;而到了魏晋时期对官员的出身要求更加严格,这种趋势使选官时往往更加关注出身,使选官模式逐渐固化,最终影响了古代的官僚政治。4.(2016·滨州模拟)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选D。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而是强调吏民间相互监督,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限制土地兼并的内容,故B错误;官民相互揭发,形成官民的相互监督,减少社会腐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C错误,D正确。5.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选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