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1页共16页本溪市城乡旅游产业带开发概念性规划一、本溪市城乡旅游产业带开发的可行性(一)本溪市城乡旅游产业带开发与总体规划依据的基本原理1.大城市群旅游圈与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城市群旅游圈,其范围涉及现代大都市所关联的城镇区域(MetropolitanDistrict)。据中外有关研究认为,当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时,现代大城市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凝聚力,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体系,使其成为现代旅游供给中心,现代大城市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又使其成为旅游需求中心。在旅游供给与需求力量的双重推动下,在大城市和环市城镇地区形成旅游和游憩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地域圈层结构及其旅游活动组织格局,这种空间结构构成了城市群旅游区的基本空间形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都形成了这种旅游地域圈层格局,称为日常城市体系(Dailyurbansystem)。据中国学者的研究认为,大城市群旅游区在中国首先形成于京津唐廊保、沪宁苏锡常、穗深珠等经济发达城市地带,随着这些城市旅游需求的增长,现在已经形成了旅游圈层结构的雏形,并且伴随着都市积极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在地域空间上呈现迅速扩张趋势。而其它省区的中心城市才开始出现了大城市群旅游圈层结构的萌芽。2.中国大城市群旅游区的基本空间结构第22页共16页第2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2页共16页根据国内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大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由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向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的空间完整性和有序性过渡的过程:(1)大城市群旅游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地域空间上呈现波浪式扩张,逐步向外推进。(2)在城市群旅游区的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形态受旅游资源约束的程度不断下降,而表现为有序的地域圈层结构,从大城市中心向外依次形成“中心商务游憩区、环大城市边缘游憩带和大城市群度假旅游带”。(3)城市扩张、消费结构的提升与外地游客的增加对大城市旅游区的扩张和形态变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城市群旅游区的扩张也对城市群形态变化起到推动作用。一般随着城市扩张、环城边缘旅游与游憩带向商务游憩区演化,城市外围非旅游用地向旅游用地转化。(4)随着都市旅游业在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群旅游区成为现代大城市群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旅游区作为现代大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特征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二)优越的地理区位,旺盛的旅游“人气”空间,为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优越的地理区位城乡旅游产业带东起小堡,西至同江峪,全长30km,其间分布一镇(卧龙镇),五村(卧龙村、欢喜岭村、兴隆山村、同江峪村、谢家崴子村)。该产业带如一只哑铃东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水洞,西接秀甲北国的山水工业城——本溪。2、旺盛的“人气”空间本溪城乡旅游产业带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交通通达性好,位于辽宁金三角(大连、沈阳、丹东)的节点位置,西距沈阳63km,距桃仙机场约50km,南距边境口岸城市——丹东200多km,西南距大连约400多km,其间均有高速公路连接(丹东——庄河段“十五”通车),至沈阳、大连的汽车第23页共16页第22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3页共16页行程约1小时和4小时。另外,辽宁省的其他13城市至该产业带均可当日往返。3、沈阳与大连大都市区的度假、游憩带根据中国大城市群旅游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本溪市城乡旅游产业带构成了沈阳大城市群旅游圈层结构的第二圈层——环大城市边缘游憩带和大连大城市群旅游圈层结构的第三圈层——大城市群度假旅游带的旅游热点部分。渗透率指标(指位于景区1-1.5小时车程范围内当地居民实际到访的年游客量)以2%-3%计算,仅沈阳至该产业带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水洞的出游人数约为每年8—12万人次。以沈阳为目的地的游客基本上均经由此带至水洞景区,该带已成为以沈阳为依托地游客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