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西高三联考)“”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解析:选B“‘’”材料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就是为了防止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元代有意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2“”.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解析:选C商鞅变法有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不能直接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故D项错误。3.(2016·惠州三模)“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选D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4.(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第1页/总5页“”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A.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B.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C.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解析:选C明代阁臣权力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升降也由皇帝决定,所以其不能抑制皇权的膨胀,故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而非决策机构,故B项错误;明后期权力集中于首辅,这就使权力不致过于分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故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废除了宰相,故D项错误。5.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解析:选A“……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项正确。6.(2017·武汉调研)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殿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这()A.强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解析:选C材料中从明初科举取士南北比例极不平衡到按比例录取,反映科举取士地域分布日趋合理。科举取士的南北比例实际上反映了地方势力在朝廷中的话语权,科举取士按比例录取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南北势力,故C项正确。7.(2017·黄冈质检)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