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平顶山市“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的决胜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立足于平顶山实际,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阐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是政府推动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1—第一篇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平顶山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抢抓发展机遇,奋力开拓创新,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和走在全省前列的态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生产总值跨进全省前列,胜利实现在全省率先崛起的第一阶段目标。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初步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2亿元(现价,下同),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2%(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6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6%;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13亿元和350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和2.4倍,投资消费的拉动作用继续提升。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1.3%,比“十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六大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9.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16.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3.9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深化城市创建活动,中心城区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6县(市)全部创建为省级—2—卫生城市,舞钢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宝丰县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4%,比“十五”末提高8.4个百分点;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两个规划”,五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55%;城乡交通、电力、通信、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高速公路235.7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大中型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效能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粮食流通、集体林权、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新进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6.8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连续三届成功举办“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搭建了招商选资重要平台。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建成市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举办了曲艺节、魔术节、戏剧梅花奖、书法兰亭奖大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1.85倍和2.05倍,占全省平均水平比重分别提高2.3个和5.6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全民医保、农村低保和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等制度,解决和巩固温饱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市上下满怀求发展、图振兴的愿望和信心。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平顶山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年均增长(%1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5581100131213.2—3—2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元)11505216002600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当年价,亿元)29.16080.622.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4961500235030.35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