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南衡阳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第1页/总8页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据材料吴国的国君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吴国、燕国等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西周文化不相符,“”被排斥在中国之外,“”由此可知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吴国等国因采用荆蛮的习俗而被中原各国所排斥,而非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非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中国概念的明确化,D项错误。4.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第2页/总8页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C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工商业的态度,D项错误。5.(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解析:选A“。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这段记载说明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6.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解析:选D。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城郭不必中规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