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综合训练(一)(建议用时:80分钟)一、选择题1.“”“”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解析:选D。材料所述政策使得原来只属于各地方国的臣民也成为周天子的臣民,这有利于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臣民归属问题,没有涉及统治范围,故A项错误;材料旨在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位,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解析:选A。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通过乐与神沟通来强化王权,“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说明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A项正确。3.“《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第1页/总14页解析:选A“。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B、D“”两项错误;注重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4.《诗经·周颂·载芟》记载: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表明井田制的彻底瓦解B.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演变D.体现了耕作方式的改变解析:选D“。由奴隶集体耕作的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到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体现的是先秦时期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先秦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而生产力的提高是耕作方式改变的原因,“”与直接得出不符,排除B“项;无论是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还是铁犁牛耕,都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排除C项。5.(2020·江苏南京三模)《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解析:选C“。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都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A、B“两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6.(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资治通鉴》记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这说明春秋时期()第2页/总14页A.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B.宗法制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C.世官制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D.嫡长子继承制已经难以稳定政治秩序,所以立贤不立长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赵简子认为幼子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可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血缘关系亲疏仍是权力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