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医学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1.氨基酸结构:生物体内的各种蛋白质是由20种基本氨基酸构成的。除甘氨酸外,均为L-alpha;-氨基酸。2.脂类生理功能(1)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2)正常机体供能物质:葡萄糖;饥饿时供能物质:脂肪。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包括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4.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5.胰岛素药理作用:主要促进肝、脂肪、肌肉等靶组织糖原和脂肪的储存。6.骨的分类:第1页共11页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按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7.医疗事故分级:一级:死亡、重度伤残、植物人;二级:中度残疾、严重功能障碍;三级:轻度残疾,无功能障碍;四级:无伤害与残疾8.牙的种类和排列: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乳牙,第二组称恒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时开始萌出乳牙,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逐渐更换成恒牙,恒牙全部出齐共28~32个,上、下颌各14~16个。9.正负反馈:机体多数活动依靠负反馈调节来进行,例如降压反射等。常见的正反馈例如:血液凝固、排尿、分娩等。10.动作电位的传播:细胞膜可不衰减地传播至整个细胞。在髓鞘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传导。髓鞘不仅能提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还能减少能量消耗。11.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类。第2页共11页12.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1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进食蛋白质产生的特殊动力效应很为显著。14.胰液:胰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其种类繁多,包含有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的各种酶,如蛋白水解酶、淀粉酶、脂肪酶等。15.修复的两种形式: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16.栓塞: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80%来自左心。造成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17.癌前疾病((或病变)):包括:大肠腺瘤、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黏膜白斑。第3页共11页18.噻嗪类利尿药是常用的降压药,药理机制:用药早期通过利尿、血容量减少而降压,长期用药则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而产生降压作用。19.胰岛素药理作用:主要促进肝、脂肪、肌肉等靶组织糖原和脂肪的储存。20.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洋地黄毒苷、毛花苷丙和毒毛花苷K等,很常用的是地高辛。医疗卫生常考知识点汇总(一)1.休克的病因心性休克:心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心输出量锐减,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微循环障碍时称为心原性休克。如急性心肌梗塞、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心律失常、主动脉瘤破裂、心腔间血流受阻(心房粘液瘤)、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大块肺梗塞和心包填塞等。低血容量性休克:指大量失血、失水,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如出血、烧伤、失水而未补充、腹泻、呕吐、肠梗阻和骨折等引起的休克。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当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被称为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第4页共11页休克或称脓毒性休克。临床上以细菌感染,尤其是G-杆菌感染多见。过敏性休克:因致敏机体对抗原物质发生强烈变态反应,导致弥散性的肺纤维蛋白血栓及多脏器受累,发生急性循环功能障碍时称为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常见。神经元性休克:损伤或药物阻滞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受损部位小动脉扩张,血管容量增加造成相对性低血容量和低血压。脊髓麻醉或损伤为最常见。2.休克的诊断标准:(1)有诱发休克的病因(2)意识异常(3)脉细速,>100次/分或不能触及(4)四肢湿冷,胸骨部皮肤指压阳性(压后再充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