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一、选择题1.(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题)《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答案】D【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材料信息载中唐以后南方有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的可以推断出材料着重表明唐代十分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2.(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8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大意是:二月里蚕儿刚刚出子,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只顾医治眼下的困境,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联系各选项,ACD三项符合材料,B项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未体现。3.(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8题)“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可见,作者主张通过重农以第1页/总18页达到控制人身的目的。故选B。4.(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3题)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白居易的诗只是说明看到苏州粮食作物生长的情况,并没有说明是其它具体情况。轮种制是指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5.(年北京市丰台区年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文科综合试题12题)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10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图10A.西周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方砖反映“”了实现国家统一;用于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的农具是西汉以后出现的犁壁。故选C。6.(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文科综合试题15题)明朝时松江的地方志中“……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这种现象使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B.国家税收大为减少C.农业大国地位动摇D.农村土地大量荒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从材料信息看,松江一带的农民的许多开销都依靠棉布。这反映出纺纱织布在当地日益重要。这一现象促进了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加工,推动了农产品的第2页/总18页商品化,冲击了当地的自然经济。故选A。7.(年广东省揭阳一中、金山中学高三第二学期两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13题)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