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汉初,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此外还完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实行刺史制度和察举制。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发展时期经济(1)统一了货币,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汉代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使牛耕方式得到发展,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3)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陶瓷、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之称。思想文化(1)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秦“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以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3)“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2)经过: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②中央官制: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设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设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丞相之下有诸卿。③地方行政体制:推行郡县制。a.郡守:主持全郡政务,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守,秦官,掌治其郡)b.县令(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2)特点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③郡守和县令(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3)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文化、交通措施(1)文化措施①车同轨:所有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②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用相同的文字。③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焚书坑儒。(2)交通措施:修驰道、直道。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四大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根源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图解历史]秦朝的统一[辨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问题探究]西周被称为“私天下”,而秦朝被认为“公天下”,其依据是什么?提示:西周的贵族集团垄断各级政权,家国一体;而秦朝的官吏依据才干从社会上选取,具有开放性。[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认知深化]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压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概念阐释]“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