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采用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2)清朝通过增设军机处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专制集权制度已不适应时代潮流,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完成改土归流,设立理藩院等,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期)经济(1)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迅速。(2)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要地位。(3)商业繁荣,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区域经济间的长途贸易盛行;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农村市镇兴起。(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外贸易萎缩。思想文化(1)理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反封建专制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2)科技停滞,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学东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因素。(3)文学艺术繁荣,适合市民文化的小说、戏剧层出不穷。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是清初的最高权力机构,军国机要由其定夺,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4.密折制(1)增添皇权的神秘感。(2)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三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1.明代:废行省,设三司。2.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2)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3.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漫画解史]丞相与内阁首辅[问题探究]有人说,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的宰相制本质是一样的,你怎么认识?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宰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稳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巧法妙记]军机处的特点[思维导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轻巧识记]巧记明清政治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走向极端的君主专制——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二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三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出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史料二反映出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并无决策权。史料三可知军机处设在离皇帝近的地方便于宣召,所用之人都是亲信重臣。[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军机处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强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