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库:人大2004年政治类专题(MK)控制面板关闭上一篇下一篇顶部底部打印下载定制伊拉克战争后的欧美关系:欧洲视点【原文出处】国际政治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401【原刊页号】52~60【分类号】D7【分类名】国际政治【复印期号】200405【标题注释】本文是作者在参加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CES)2003年初主办的“21世纪的挑战:欧洲和美国观点”系列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谨对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致以谢意。【作者】郇庆治【作者简介】郇庆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内容提要】作者认为,美国对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演变特别是欧盟崛起的无视或误读尤其是布什政府采取的“美国主义”或单边主义的国际与欧洲战略,刺激或促成了法、德等欧盟主要国家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一种成长中的“欧洲立场”的理论阐释与政治表达。但是,欧盟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实现欧美双边合作关系的强化而不是弱化,在此前提下逐步将其从传统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转变为一种竞争、补充和合作相结合的平等伙伴关系,因而并不希望看到双边关系由于某一议题分歧而出现实质意义上的分裂与对立。【摘要题】国际关系【关键词】欧洲/美国/伊拉克战争/国际关系2003年伊拉克战争或“新海湾战争”的最重要后果之一是世界强权之间特别是欧美关系所呈现出的某种深层变化迹象。那么,虽然作为“局外人”、但却深受这种变动所导致的新国际环境制约与影响的我们应如何判断欧美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变化呢?对此,笔者认为,一个基本的视角是具体分析欧美双方如何认识“跨大西洋联盟”关系发生改变的原因及其未来取向,限于篇幅,本文所侧重阐述的是欧洲方面的观点。一、传统联盟关系:裂变但未终结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指称的传统联盟关系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而在西方阵营内部形成的一种跨大西洋战略同盟性政治军事安排。它的基本内容是,美国通过1947年开始实施的以马歇尔计划为代表的经济援助促进西欧国家战后的经济恢复和政治联合,通过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及其随后建立的北约军事组织(NATO)实现对西欧国家的军事安全防御和民主政治制度保证。因而,传统意义上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本质上是二次大战后国际格局和欧洲形势的产物,其核心是美国承担着远超出任何其它成员国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义务,作为酬报,它也是这一政治阵营中无可置疑的全面领导者。在笔者看来,导致与维持这一战略同盟关系的基础性因素自80年代末就已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尽管这些变化只是由于伊拉克战争才得以彰显出来。1989年柏林墙的坍塌和德国的重新统一表明了东西方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后冷战时代的到来,但欧美双方对这一历史性事件蕴涵的释读产生了明显差异。就美国而言,除了引起广泛争议的像福山“历史的终结”和亨廷顿“文明的冲突”那样的学术宏论,一种简单化的政治理解是,西欧国家由于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两大集团对抗前沿地位因而战略地位已大大下降,而新近主权独立的中东欧国家应成为它新欧洲或全球战略优先依靠的对象。这方面最为极端的当属国防部长多纳德·拉姆斯菲尔德2003年初关于“新旧欧洲”的评论。但对于欧洲来说,其意味要深刻而复杂得多。一方面,苏联领导的中东欧阵营及其自身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弱为欧洲一体化的加快和欧洲的重新统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而欧盟的东扩首先具有的是政治而不是经济的必要性。如此而言,德国的重新统一不过是欧洲统一的一个前奏或微缩版本。另一方面,随着后冷战时代的到来,美国必将、也应该在未来欧洲事务中发挥一个相对次要的作用,而强大起来的欧盟至少应当在欧洲事务中担当一个不断扩展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角色。可以说,欧盟从90年代中期前南斯拉夫地区种族冲突特别是科索沃战争中吸取的主要教训就是它必须拥有“清扫欧洲后院”的独立军事行动能力。欧盟这种日趋硬朗的“欧洲利益”要求首先来自于它随着一体化进程而不断增加的经济与政治自信。以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为起点,欧盟(欧共体)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最初的6个创始国即将扩大为25个成员国(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