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现状截止20*年底,全市土地面积5529.23万亩,其中农业用地3923.65万亩,耕地面积1332.8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96亩,低于全省4.1亩1.2个百分点;总人口449.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5.31万人,非农业人口133.8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0.10%和29.75%;劳动力资源总数287.51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97.52万人,农村劳动力189.99万人,分别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33.92%和66.08%;就业人员211.2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58.99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152.2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7.92%和72.08%,农村剩余劳动力37.7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12%;城乡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125.7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34.63万人,第三产业就业50.92万人,一、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9.50%、16.39%、24.11%,在二、三产业就业当中,就地转移35万人,异地输出转移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就业总数的23.03%和32.89%;全市7区13个县129个乡89个镇,城镇化水平34.5%,比工业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5.5个百分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00.1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8.2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9.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4.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7.23亿元。可以看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逐步优化。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二、三产业层次仍不高、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传统农业的烙印较深,多数农产品缺少深加工,附加值低;非农产业发展缓慢,“趋同型”的生产布局,“粗放型”的经营方式,“短链型”的生产模式,在我市表现得更为突出,农村城镇化的目标任重道远。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当前,我市还有近4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我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第1页共8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较大,而且增长较快。据预测,我市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近4万人,而土地资源相对减少,土地承包、沙漠化治理,“一退双还”,使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重大转变,劳动力明显过剩。同时,我市的农业产品成本高,加入wto使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入世后,粮食和一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必将严重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智力型、技能型、专业型的劳动力,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3.36%;高中和中专程度占20.92%,大专及以上程度仅占0.52%;普壮劳力占86.4%,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综合素质低、技能差,特别是许多体能型的劳动力,很难进入较高层次产业实现就业,只能向需求有限的低层次产业领域转移,这就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收入低和就业的不稳定,客观上影响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极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3)有序转移比例低、维权难。目前我市劳动力转移的人数不少,累计在外就业务工的农村劳动力5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74%,但是经过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外出劳务占的比例不高,占农村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19.70%,外出劳动力许多仍然属于亲带亲、邻带邻式的自发式外出,缺乏组织和有序管理。以至于使少数企业主有机可乘,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采取隐瞒、欺骗等方式,肆意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压低、扣发或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环境、条件恶劣,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积极性。(4)劳务输出渠道还不畅通,劳务产业仍未形成,劳务经济还很脆弱,就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同时并存。我市的劳务输出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一直没有作为一项产业或经济来抓,没有形成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更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务经济,第2页共8页现有的一些县虽然在努力作,也是零打碎敲,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