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坐标通览][整体感知]—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1)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1)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但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2)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3)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明清时期(1368-1840年)政治上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②设置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出现。③康熙在宫内设立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④雍正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①农业生产: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②手工业生产a.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b.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③商业发展a.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b.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c.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d.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e“”.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文化上①思想:a.“”“”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观点,“”“”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b“”.明末李贽的异端思想: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仁义道德。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c.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黄宗“”羲还提出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这三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②科技: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珠算得到普及并外传。③文学艺术:a.小说创作的兴盛。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经济上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b.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c.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光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主题1|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1.(2016·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导学号:02792027】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