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3|——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是中国的痛苦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民主政治、工业化进程、思想启蒙、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考试题一般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全面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通史类试题是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非选择题是主要题型,分值较高。——分说知识链接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1.国际背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瓜分狂潮《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略中国,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二、中国的转型1.民主政治的发展(1)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②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清末新政),企图消除革命运动。(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3)中央集权的削弱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府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成。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③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秩序失控,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2)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1)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2)三民主义:《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彻底清算儒家传统文化,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思想层面。4.社会生活的变迁(1)中华民国成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的生活习俗,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总览规律认识1.推动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二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近代中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感悟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