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预防措施●细菌性食品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食品污染、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加强食品原料、贮运、加工和贮藏过程的卫生管理,是防止细菌污染食品、造成危害的关键。①食品原料的管理食品原料中存在大量微生物,若采用不卫生原料则其污染更严重,所以对食品原料一定要经过严格选择,并加强卫生管理与控制。原料加工前的消毒、清洗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严禁将病、死禽畜食用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②生产加工、经营中的卫生管理空气、土壤中含有许多种微生物,如细菌、酵母、霉菌等,它们可以通过对动植物的附着、飞尘、空气等途径污染食品,所以加强食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防护是防止细菌污染、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的关键。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a)车间内应保持洁净无尘、通风良好,温度不应过高,防霉、防虫(鼠)、防尘设施符合要求,尽量采用密闭生产。b)生产用具、设备设计合理,表面光洁易于清洗和消毒,不存在积垢和无法清除的死角,便于清洗消毒。c)生、熟食品严格分开,防止食品原料对产品的污染。d)控制食品贮运过程的温度、装载货物种类,防止交叉污染。③生产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从业人员是食品污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为此明确规定食品从业人员一定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OPRP员工的健康与卫生控制程序。④采取措施杀灭原料、食品中的细菌。◆控制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只要采取措施控制细菌的生存或繁殖的条件,就能使其得到控制。表2-4列出了部分致病菌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即生长的最小水活度(aw)、酸度(pH值)、生长温度、最适温度、最大盐浓度、D值、Z值及需氧情况。表2-4致病菌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生长温嗜氧性度范围最适温度最大最小最大PH值pH值盐浓度(%)D值(分钟)Z值最低水活度0.肉毒梭状芽孢杆菌D121=0.94~0.95肉毒梭状芽孢杆菌E型厌氧3.3~4525~354.7菌9.04.5~6D80=0.7.4~100.6~3.3.7970.金黄色葡萄球菌D60=0.兼性6.5~5030~404.01018~2043~7.84.5~10.083/0.85※沙门氏菌兼性5~4635~373.79.08D60=7.5.6~6.0.0~304D71.7=19secD90=15~145D60=0.6.0940.920.930.960.950.(℃)(℃)厌氧10~4830~404.79.010~128~101~1.2李斯特菌产气荚膜梭状杆菌兼性0~4530~375.09.68~12厌氧10~5143~455.09.07.09~16志贺氏菌属兼性6~47致病性大肠杆菌374.81057.5~8.018兼性7~4937304.04.39.59.34~0.8D100=5.10蜡状芽孢杆兼性4~55生长温嗜氧性度范围最适温度最大最小最大PH值pH值盐浓度(%)D值(分钟)0Z值最低水活度950.950.940.95(℃)(℃)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兼性8~4430~403.69.66~8D53=1.兼性5~4330~404.89.68~100~4.1耶尔森氏菌兼性-1~4825~304.19.06~7~0.96※:生长最低水活度0.83/产毒最低水活度0.85。D值:在一特定的温度下,杀死给定体系微生物总量的90%所需要的时间(分钟)。Z值:在热致死时间——温度曲线中,使热致死时间降低一个对数周期(即热致死时间降低10倍)所需要升高的摄氏温度。这些值是在最佳条件下的最小或最大值。在多数情况下,可利用这些参数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抑制细菌的生长。◆控制细菌毒素的形成对细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的条件进行限制,就能控制这些细菌及其毒素的危害。表2-5说明了将食品放置在某一温度下的最长时间。表2-5致病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的时间与温度参数潜在危害条件空肠弯曲菌的生长繁殖A型与可降解蛋白质的B型和F型肉毒杆菌的发芽、生长和产毒素E型与不可降解蛋白质的B和F型肉毒杆菌的发芽、生长和产毒素暴露温度(℃)30~34>3410~21>215~1011~21>215~10大肠杆菌生长繁殖11~21>215~10李斯特菌的生长繁殖11~21>215~10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11~21>215~10志贺氏菌的生长繁殖11~21>215~10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11~21>21最大累积暴露时间(h)481212≤42412≤412天634812314天6314天6314天123潜在危害条件暴露温度(℃)5~10最大累积暴露时间(h)21天6221天6221天622462.5霍乱弧菌的生长繁殖11~21>215~10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繁殖11~21>215~10河弧菌/创伤弧菌的生长繁殖11~21>215~10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生长繁殖注:11~21>21暴露温度:细菌能够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