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01导,与诗人相遇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第1篇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学目标⑶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思维进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审美鉴赏与制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2.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们的表达技巧。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涵。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教学过程第1页共9页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02读,与诗人相通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场圃pǔ村酤gū闭廪lǐn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留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宋)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4.指名翻译诗歌。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抓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终于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第2篇第2页共9页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2、理解并掌控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教学重点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二、新课。〔一〕《芣苢》的学习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2〕适时引入材料,帮助诗歌理解。〔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表达出的收获喜悦。〔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任务驱动:假如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第3页共9页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你的理解和考量。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