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赵翼《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C.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解析:选D。材料主要论述的观点是:在南朝,由于士族制度日益衰落,士族地主腐朽、不堪重用,统治者不得不任用“寒人”(门第低微的人),故D项正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主流的选官方式,故A、B、C项错误。2.(2019·呼和浩特高三调研)隋朝皇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他频繁的发动战争,滥用民力,又造成天下大乱。在他被部将缢杀后,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这反映出()A.谥号要由后代朝廷定立B.唐谥对杨广持批评态度C.隋恭帝的议谥有意同情D.农民军的评价全面客观解析:选B。A项表述与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得出唐谥对杨广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体现的是对杨广政绩的肯定,并非同情,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得出农民军对杨广是同情,故D项错误。3.(2019·西宁检测)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来。’(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A.唐朝的三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选A。唐朝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审议,有权驳正皇帝密旨,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B项错误;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D项错误。4.(2019·泸州诊断)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材料表明()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C.中书门下监察独立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解析:选D。据材料“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可知君主决策受到一定制度的制约,故D项正确。5.(2019·防城港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解析:选B。由礼部“采风使”的任务不能判断礼部执掌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体现政府关注民情,故B项正确;文化建设内涵太大,故C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故D项错误。6.(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可知,汉到隋唐的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7.(2019·保定模拟)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