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强化训练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省邢台市高三质量检测)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答案:A解析: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A项正确,B、D项错误;《马关条约》没有使朝鲜独立,故C项错误。2.(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质量考评)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3.(2018·湛江市高三模拟)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士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B.清政府不再固守专制统治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态度引起知识分子的失望,而不是介绍义和团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正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在义和团期间,信任、利用义和团宣扬的迷信思想和做法,而这些是传统知识分子所不齿的,清政府的表现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失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失望,但没有进一步展示知识分子失望之余采取的对策,故D项错误。4.(2018·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答案:B解析: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依然与外国有贸易往来,并不排斥对外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朝“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清政府秉承传统“华夷外交”,并没有把其他国家当成主权国家看待,这与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有关,故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2018·山西省榆林市高三模拟)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答案:A解析:材料“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反映了《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宁愿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