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高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苏中“两个率先”先导区的关键时期。《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泰州市高港区委关于制定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组织编制。本纲要结合省、市规划重点与发展要求,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高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建设苏中“两个率先”先导区而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目标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十五”计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并创历史新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沿江开发强力推进,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沿江开发框架全面拉开,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和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7亿元,引进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70亿元,其中上海埃力生科技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80.6亿元。全区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656元。财政总收入7.61亿元,年均增长2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1.88亿元,年均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6亿元,年均增长11.7%。元年份图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年份图4财政收入亿元年份图1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图2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两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8%,年均上升3.3个百分点。医药、化工、冶金、造船成为高港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以永安洲工业园为载体的沿江产业板块和以电子信息、特种金属材料为主的高港科技创业园产业板块。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区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民营经济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93.8%。着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利用外资取得突破,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9263万美元,自营出口总额5397万美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累计投入62.8亿元,相继建成一批景观大道、商业街和标志性建筑,新增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四纵十横”道路框架,建成区面积提高到8.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6.5万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花园式港口城市正在崛起。农村工作全面进步,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林牧渔业占农业的比重达55.9%,“四资”型农业迅速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科教兴农成效显著,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永安港区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一批水利、电力和信息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均达91%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1%。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初步建立了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生育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91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0%。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建设初见成效。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7%,城区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88%,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