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一、研究的缘起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其次,我国人口压力大,就压问题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如何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宿舍和扩大就业方面,职业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第三,从教育方面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将它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1986年、1991年、1996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曾经先后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温家宝总理也曾经提出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势在必行。然而这种跃进式的急剧扩张,也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埋下一些隐患,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很多学校管理层将大部分精力集中放在硬件的建设和管理上,而忽视了学校的内涵建设,根本性的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变得意义重大,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建设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学校事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进行教师绩效考核,一方面是为了解和考核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并通过结果反馈,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改进工作,实现教师绩效的提升和学校管理的改善;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例如与薪酬、职务晋升、职称晋级、岗位辞聘、培训开发、调动等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挂钩,向教师发出行为导向的信号,引导教师清楚的认识到,在工作中所作出贡献的差异,将会导致个人的综合利益有差异。笔者长期工作在N职业学校,历经了学校的几次变革,上世纪八十年代N职业学校和德国合作,试行“双元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多年来为德国社会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卓有成效的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术工人,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它对师资队伍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严格要求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学院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考核标准,为确保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而N职业学校虽然积极改革、合理借鉴,但学校的管理模式、专业设置以及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等还是主要沿袭了过去的中专和中学模式,侧重于学科型,教师绩效考核方法、指标设置过程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由中国与德国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制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原因,但是如何通过借鉴国内外职业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经验,结合N学校改革实际,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正是新形势为学校管理者带来的新课题。二、研究的意义首先,是国家教育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我国从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后,教师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开始引起政府的重视,此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来强调教师的作用,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在“十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院校数量突飞猛进,从199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161所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到2005年已达1078所;招生人数急骤增加,200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