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植物志》·生物教学校本课程资源正宁四中2007.11.20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5页正宁四中生态园·《植物志》·生物教学校本课程资源“三园”建设一.建设目的1.开发校本资源,服务于生物教学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3.探索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实验无公害农业。4.了解不良土壤成因及其对植物和环境的危害,探索改良方法,警示学生珍惜纯洁的土壤。5.绿化、美化校园。二.建设进程第一阶段,建设论证阶段:2000年由总务处选择规划地址,生物组老师带领生化兴趣小组学生进行设计,形成书面报告。建设设计由生态园、生物园、生化园三部分构成。生态园体现子午岭自然状态和园林结合特征,依据生物群落垂直结构,计划栽植子午岭特第2页共25页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5页有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辅以高山流水和泉池,体现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统一。生物园以星状辐射分小区种植各种代表植物,以生物间的影响共生共存,体现生物间的动态平衡;“生化园”在原有垃圾污染区垦土造园,栽种植物,与其他园区植物生长进行对比,观察差异、分析成因。“三园”下面均有雨水集流窖。第二阶段,土建阶段:2002年8月由工匠完成砖混工程,9月全体师生参与,用建水窖挖出的土堆起假山(图1),完成三园土建工程。第三阶段,治理绿化阶段:2005年3月以后,师生亲手植树种草,绿化治理和上水(图图1第3页共25页第2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5页2)。三、建设效果建成后的“三园”融环境教图2育、劳动实践、生化实验和观赏为一体,成为四中校园一块绿色活动基地。学校定期开展“小观察、小培育、小实验”活动,充分发挥了其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图③④)图3图4学生定期观察生态园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写观察日记,命名认养,写心得体会,还编撰了《校园植物志》,已命名植物49种,未命名植物13种。第4页共25页第3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25页在小池养鱼养蛙,观察其生长繁育,了解其生活习性,给生物课提供活标本。在生化园对不良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化验和理化性状分析,实验土壤无公害化治理,为当地农业提供参考。三园地下集流雨水,抽上小山,形成喷泉、溪流、瀑布,流入小池,既可浇花、养鱼养蛙,又可用来洒地、冲厕,试验集流雨水有效利用。学生参加生态园建设,增强了他们的劳动感情和劳动技能,结合家乡实际,从种植业,养殖业角度,寻找优势,既懂得了生态园建设的内涵,美化了校园,也丰富了课外生活。生态园简介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子午岭山脉的西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进行环境教育,引进子午岭的各种生物品种,建成生态园九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主要的有三处,各具特色。除环境教育功能外,在生物教学方面也有非常不错的价值。生态园(一)第5页共25页第4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共25页模拟子午岭自然状态下的植被分布,依据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移栽子午岭特有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并引进了具有观赏价值的雪松、银杏、合欢等几十种,辅以高山流水和泉池,体现环境保护与校本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统一,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学生观察培育生态卫士生态园一角师生动手栽花木构建生态园第6页共25页第5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6页共25页结构及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随时提供与教材有关的动植物形态结构知识的活体直观教具。生态园(二)学生进行花卉滴渗灌实验生态园一角学生学习花木嫁接技术第7页共25页第6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7页共25页呈星状辐射,分小区种植,根据各植物生长发育时期,进行不同季节栽培种植,为学生提供认识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及共存关系的活资料,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种内、种间关系。生态园(三)生态园一角第8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