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期,也是武功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三年翻番、五年跨越”,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县、新兴工业强县、旅游商贸名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现提出武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团结奋进,求实创新,顽强拼搏,争先进位,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稳健、从容的步伐开创1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指标实现翻番。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12900元、比“十五”末提高7497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744万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8亿元,年均增长35%。县域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五”末均提前实现翻番。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工业主导产业地位不断强化,第二产业比例达到40%。食品、建材机械、医药、造纸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到2010年全县规模企业达到29户,规模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37.9%,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全国食品加工基地县。优质高效农业持继发展,粮食总产达到29.1万吨,比“十五”增加7.26万吨,累计建设设施农业6280亩,发展清水莲菜2620亩、猕猴桃5.1万亩,苗木花卉7800亩。餐饮、物流、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非公经济占全县经济份额达到6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销额达到19.5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3、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25亿元,实施228个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杨临路,西宝中线,西宝北线、曹代路等重点项2目全面竣工,累计建成乡村道路543公里,绿化乡村道路453公里,道路建设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任务,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公路“村村通”目标;城乡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旧城改造稳定推进,新区建设加快实施,县城框架由4.5扩大到7平方公里,普小路、泰山路、南北大门改造、商贸大厦、中心广场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城市绿化率达到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65%以上,集中供热率达到35%以上,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创建全省卫生县城一举达标。建成新农村示范村45个,解决了18.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手织布、刺绣、编织、锅盔麻花等特色产业亮点纷呈,荣获全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4、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创新发展活力倍增。农村综合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等顺利推行,城乡低保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合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全面实施,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非公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园区招商战略,打响苏武文化招商品牌,连续五年高规格举办了苏武公祭活动和“一会一节”等对外交流和招商引资活动,五年来共签订重大招商项目148个,吸引外地资金96.8亿元,通达钢铁、秦稷粮业、华丰食品,正天钢结构、山东奥凯等一批工业项目生根落户,武功工业园区被纳入省管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动力源。35、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三大国策得到深入贯彻,信访稳定、五五普法、社会治安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