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党委中心组学习资料20XX党委中心组学习资料一自我修养是一个人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多表现为人的道德修养和境界水平的提升。领导干部良好的自我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公众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树立合理的价值选择和正确的工作理念,形成较高的人生境界,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担当。自我修养可以借助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学习、实践等途径实现。近代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历经怀疑和批判,但伴随社会发展重又进入人们视野。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作为我们精神财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提升领导干部的自我修养,增强工作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生生之德为基础的价值选择价值观是基于对世界理解基础上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对工作的错误理解,甚至导致贪腐犯罪。人的价值观如何建立。传统文化提供的对宇宙人生的基本观点能够给出有益启示。《易经》有言:生生之谓易。万物生生不息,其间蕴含事物变化规律,这是天地的作为。那么,对应此天地作为,人应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价值选择。《诗经》中讲: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地生养万物和民众,赋予其规律和法则,此作为表现了天地的生养之德。民众禀赋天地的本性,同样获得了仁德的本性。这样,人赋予万物生生不息这一客观现象以主观价值的意蕴,即天地以仁爱为特征的德性本质。对应这样的世界观,人的行为方式也表现出相应的价值立场,即君子当以仁爱为核心修养身心。因此,道德修养成为人的最高价值取向和终极判断标准。传统儒家文化即是强调君子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修身、齐第1页共13页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王理想。在传统社会里,君子为官最为重要的合法性基础之一就是德,只有有德的君子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因此《论语》里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官身正,百姓会仿效其道德修养,因此无需严苛法令强制规范百姓行为;倘若为官失德,百姓同样会效仿,不正之风就会遍及社会,所以虽有法令也无法有效管理百姓。因此,没有德性的人不配为官。进一步讲,君子修身养性不仅关乎为官合法性问题,其对于社稷安危、民风教化也意义非凡。《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的本分就是弘扬道义,应把传播仁爱道德作为自己的社会担当,终其一生都要努力不懈,所以任重道远。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强调,构成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现代社会普遍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在法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更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不仅有利于拒腐防变、胜任本职工作,更对积极引领社会风尚意义非凡。以仁民爱物为职责的为政理念领导干部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会通过相应的工作理念表现出来。选择仁爱道德为基本价值观念,也必然会在工作中形成以仁民爱物为职责的为政理念。孟子指出,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应该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亲爱家人推广到仁爱民众,再把仁爱民众推广到慈爱万物。这种推恩的原则能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所以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也就是说,为官者能做到仁民爱物,足以治理天下。如何才是仁民爱物。简单地说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在传统社会里,仁民爱物首先表现为让百姓衣食充足,使民众拥有的财物,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也就是让百姓都有能力赡养父母、庇佑妻儿,好年景能吃饱,凶年不至于饿死。但衣食充足只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阶段,并不足够。冉有跟随孔子到卫国出游时,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提出民庶矣之后就要富之、教之。人口多了,先要让百姓富裕,再用道德礼法去教化。在此,孔子已经注意到要在物质和精神第2页共13页两个方面解决民生问题。孟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