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系统建设情况汇报(稿)深圳局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等九个应用系统建设情况的汇报在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根据XX市口岸齐全、外贸进出口量大、检验检疫任务繁重的客观需求,敢闯敢试,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自主研发并应用了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等九大系统,积极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变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下面,首先汇报陆路口岸电子通道的建设应用情况。一、陆路口岸电子通道汇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一)背景与现状深圳毗邻香港,海、陆、空口岸齐全,拥有各类口岸17个。深圳湾口岸、文锦渡口岸、沙头角口岸和皇岗口岸是连接深港两地的四个陆路口岸,其中,皇岗口岸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已成为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出口贸易额连续16年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据统计,2008年经深圳陆路口岸出入境的车辆多达1500万辆次,占全国的75%,经陆路口岸出入境的货物总金额高达3923亿美元。传统的检验检疫通关模式已无法适应进出口货物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要求,口岸检验检疫通关模式与通关效率的矛盾十分突出。1995年深圳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单位,对口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95年以前,深圳陆路口岸共有卫检、边检、动植检和海关四个执法单位在口岸实施通道管理,95年之后,卫检和动植检1从口岸通道撤出,工作间被拆除,检疫工作从此失去了通道管理能力,工作较为被动。95年改革之后,深圳检验检疫部门启用了《出入境车辆监管簿》,通过驾驶员填写《监管簿》,主动申报车辆过境信息和车载货物,事后审核比对《监管簿》与海关《签证簿》记录的模式,对出入境人、车、货实施检验检疫监管。第1页共12页以《监管簿》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十分明显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关能力不强。《监管簿》的管理主要依靠事后的人工比对审核,比对信息来源十分单一,不能自主把关;2002年11月,深圳海关在陆路口岸启用通道自动核放系统后,详细的货物信息由进出口企业以载货清单向海关申报,驾驶员仅象征性地申报货物名称,《签证簿》不再承担货物的申报功能,检验检疫的信息比对缺少参照物,工作更加被动。二是管理方式落后。一方面,驾驶员在车辆每次出入境时都必须填写《监管簿》申报,手续繁琐,还容易因疏漏未填而受到行政处罚,驾驶员意见较大;另一方面,《监管簿》与《签证簿》的比对工作依靠人工方式进行,费时又费力,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二)电子通道的建立针对深圳陆路口岸面临的形势和通关管理存在的弊端,深圳局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最终选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建立了陆路口岸电子通道,在不改变现有通关设施的情况下,建立起检验检疫虚拟监管通道,实现了陆路口岸出入境人、车、2货的有效监管。电子通道是指通过安装在出入境车辆的车载卡与口岸现场无线射频基站的信息交互,准确识别出入境车辆,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获取车载货物等信息,实现对人车货有效监控的虚拟通道。电子通道由分布于口岸监管区的基站群、安装于出入境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的车载卡以及与基站互联的网络化管理平台组成。下面,以皇岗口岸入境客车通道为例,介绍一下电子通道的工作原理:当车辆驶入口岸监管区时,唤醒基站激活车载卡。车载卡随即进入工作状态。车辆按照入境路径向前行驶时,分别经过识别基站第2页共12页1、2、3并向其发送车载卡id号,管理平台根据识别基站1、2、3读取到车载卡id号的情况自动判定车辆的过境状态;当车辆驶出口岸监管区后,车载卡自动转为休眠状态。识别基站同时具有预警功能,可以根据监督管理的需要向车载卡发送检验检疫指令,利用车载卡的语音和灯光提示,对车辆实施引导和控制。通过这个实例可见,电子通道依托车载卡与基站的信息交互,实现了对出入境车辆的“识别”与“控制”。电子通道技术有四个技术特点:一是远距离、准确识别,识别距离可达300米,准确率高达99.8%;二是具有智能提示功能,车载卡可以发出4种语音和3种灯光提示;三是车载卡耐高温、电池寿命长,无按键操作,避免人为干3扰;四是基站故障自动报警、网络断线自动重连,确保24小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