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局长们的牵挂与思考——部分地方劳动保障局长研讨会综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根本当前,在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而“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就业问题。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国城市化的特殊形式。代表们从四个层面上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随着土地的逐步减少,依赖土地搞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向非农产业调整。二是,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一张火车票可以将一个不富裕的农民直接送到发达地区,并获得较高收入。劳务输出是投入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致富捷径。三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缓解就业和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只有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有效地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才能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四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农民致富,单靠土地和现有的产业是不可能的。必须帮助农民跳出土地找门路,着眼于全社会的资源谋富裕。政府推动转移走产业化之路告别“散兵游勇”式的劳务输出,党政联手推动,瞄准市场创品牌,实现产业化是做大做强的成功之路。研讨会上,XX省XX县区劳务输出和福建XX县区农民就地转移的成功经验引起代表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XX县区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搞劳务输出,五大班子领导及各部门、乡镇领导纷纷深入乡镇、村屯、农户和下岗职工家庭发动群众走出“林海雪原”。为打开XX市场,县主要领导四次带领劳动、教育、农业、广电等部门去大连考察,终于占领了市场。据XX县区委书记周景隆介绍,该县始终把产业化、规模化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第1页共4页移的大目标。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建立了详尽的信息库,需要什么工种,直接从库中推荐上岗,使这项工作入轨道、上规模。为了建立起劳务输出的产业链,做到输前有培训、出口有人送、途中有人管、入口有人接、上岗有人访、转厂有人帮、工资有保障,他们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输出前、输出中和输出后实行全程管理、跟踪服务。XX县区抓住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对农民大搞“订单式”免费培训,使经过培训的农民90以上实现了就地转移。许多地方劳动保障局长从林口和长汀的经验着眼分析,对政府推动转移的战略升级理清了思路:一是要建立一个网络化的组织机构;二是要打造一支“专家”队伍;三是应制定一套环环相扣的责任和奖励机制;四是要建立长效扶持政策;五是必须建立法律维权保障机制。社会保险为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解忧一些地方劳动保障局长坦言,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享受社会保险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对法律的误解。现行法律对所有职工统称“劳动者”,而“农民工”在法律上没有规定。正是这种叫法,为个别单位不为“农民工”承担社会保险责任提供了理由。二是农民工自身社保意识淡薄。三是一些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为其承担保险责任;四是农民工流动性大,不易操作。五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农民收入差异大,且年龄大、技能低、就业困难、参保困难。XX市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探索引起代表们的关注。该市已于今年初出台《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参加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规定,凡农民工或被征地的农民转移到该市就业后,应依法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执行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与同类型城镇职工享有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他们根据其流动性强的特点设计政策措施,如用人单位申报并接受监督;中断、停保后再就业的允许续保;养老保险关系可随时转移;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可一次性退还本人并可以继承;允许协商缴费基数;允许办理补缴养老保险费等等。到5月底,全市已为937户企业的7104人办理了参保手续。第2页共4页也有地方劳动保障局长建议,农民工社会保险当前应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因为有的地方对农民工的调查显示,他们最关心的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95的人希望参加工伤保险,93的人希望参加医疗保险,要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为36。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