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0页目录(200303第一期)2010年,江苏能否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2江苏人居环境研究…………………………………8江苏女性参政率显著提高…………………………………16第2页共20页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0页2010年,江苏能否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着特殊性。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以行政决策为指导的。50年代,在特殊形势下,国家重点扶持重工业,牺牲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利益来换取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导致了城市产业结构的畸变;1958年,颁布《中国人民户籍登记条例》,严格划分出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从法律上开始限定公民的迁移自由,行政控制城市规模;80年代,提出城市发展的全国性指导方针,重点发展小城镇,适度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从而大范围地撤乡建镇,按行政建制统计的市镇总人口数(包括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猛增,但市镇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却下降很多。工业化作为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初始动力,在城市化的前期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城市化进程在今天已经进入到由第三产业作为后继推动力的阶段。如果说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量”的方面的发展,那么第三产业就是城市化“质”的方面的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受行政干预的影响也较大,但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却是相似的。现在我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由第三产业作为主要推动力的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光适用于整个国家,也适用于国内的某一地区,如某一省份。江苏省在经济发展的实际基础上提出在2010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0%的目标。有学者认为,该目标过高,偏离实际。本文将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此目标的可行性。主要分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现用人口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的重新界定,说明江苏省已具有较高的实际人口城市化率;二是考察江苏省第三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对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有很大空间,为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作出贡献。一、江苏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1、江苏省城市化现状改革开发以后,我国进行了三次人口普查,每一次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都不一样。1982年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1990年的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设区的市所辖的镇和县所辖的镇的居委会人口;2000年的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1)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上的区管辖的全部行政地域人口;(2)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下的区和不设区的市,区政府驻地的乡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区、市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乡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区、市管辖的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内的全部人口;(3)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下的区和不设区的市管辖的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管辖的其他居委会地域内的全部人口;(4)县管辖的镇、镇政府驻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管辖的其他居委会地域内的全部人口。表1中的数据是由不同统计口径统计而得,1998年江苏省的人口城市化率为31.5%,1999年为35.0%,2000年为41.5%。表1:江苏省市、镇、县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第3页共20页第2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0页年份总人口数市人口数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镇人口数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县人口数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574182.71471.1811.319654623.74496.9110.8191.234.13935.6085.119755636.12530.389.4211.093.84894.6586.819856213.48966.6415.6629.5110.14617.3374.319906766.901043.4515.4415.446.15307.9678.519957066.021331.3018.8597.798.55136.9372.719967110.161328.1818.7614.328.65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