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最后一节,是属于“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其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是“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这也是根本要求。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运用示意图”进行说明是对学生的要求。“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通过对第一单元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标来完成。第一目标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第二目标,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三、学情分析:通过教材第一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地球的演变;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这就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在讲解不同的圈层结构时需要图文并茂,认真区别各个圈层的特征、界限。学生对纵波横波的特性认识不足,需要老师提前进行铺垫。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逻辑能力处于优势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物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初中及前几节课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的适应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方法,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地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态具有不平衡性,一方面,他们对知识有着极大的好奇和渴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在知与行之间摆动,容易分心,受到其他事物的诱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对获得知识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地理学科的乐趣,同时,教师也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行为,使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课堂。四、课程目标:1.课标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017年版)2.课标解读:本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对于各圈层,学生应当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学生应当能够运用示意图或者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五、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意识到人类活动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2.综合思维:通过动画演示,对比横波与纵波在地球内部的方向、速度、地震体验等传播特征,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区域认知: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4.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外部圈层关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