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中应注意的五种关系十年前,我就在一次高考复习研讨会上阐述了我对语文备考的观点:备考从平时的一节课开始。不问平时课上得怎么样,而在高考临近再大谈备考无异于临渴掘井。时至今日,高考备考仍然年年研讨,年年怀抱一二本资料,要么无休止作练习,要么在构建庞大的语文知识体系上下功夫。前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后者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么有人会说,把二者结合起来不就成了。我这里要说的正是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的问题。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种认识:高考备考,关键是处理好五种关系。一、复习内容与复习目标的关系备考的目标一是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标准。二是学生在高考大战中考出满意的成绩。对学生来说后一目标是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所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在确定复习内容上下一番功夫。因为内容是实现目标的凭借和途径。目标具体反映在试题上,落实在考卷上。为此,我们就要确定好实现这一目标的复习内容。首先是解析品味语言的能力,即咬文爵字的能力。它包括词义理解,词义辨析,词语搭配,句子结构分析,句意理解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总结与反思(教师中心稿)大邑县五龙中学杨晓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新一轮课程改革蓬勃兴起时,人们以惶惑和期待的目光聚焦新课改。的确,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能否增强,其重要性实在是不言而喻。瞩目新课改,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两年来,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校教师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层次差别很大的特点,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拟就关于我校两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成绩、问题、原因探究与改进意见作一个总结。一、四点尝试1、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A、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B、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老师们尝试过二人组合、四人组合、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且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3、尽量兼顾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多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在社会的底层或城市的边缘游走,受到的不良影响较多。加之大部分家长本身文化层次不高,且忙于打工挣钱,追求急功近利,缺乏一种良好的约束孩子的方式,不知道怎样管理孩子的学习,平时听之任之,但孩子考试后成绩不好就动辄打骂,有时甚至迁怒老师,家教简单粗暴;在学习上,更是无法帮助孩子。所以学生层次差别很大,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教师们仍然想尽千方百计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