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学生对抗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纠正方法胡华调摘要:职高学生的问题行为分过失性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性问题行为,而对抗性行为是属于品德不良性问题行为的一种,它是指由于学生对老师的误解而产生的敌对情绪。它给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对抗性行为的危害性,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职高学生对抗性行为原因纠正方法Abstract:Amongthestudentsofvocationalschools,theirproblembehaviourscontainunpremeditatedandunmoralproblembehaviours.Andantagonisticbehavioursthatbelongtounmoralproblembehavioursrefertohostileemotionsresultingfromthestudents’misunderstandingofteachers.Becauseantagonisticbehavioursgreatlyharmtheteachers’normalteaching,theteachersshouldfullyrealizetheharmfulnessofantagonisticbehaviours,analysethereasons,findoutthesolutions,establishfriendlyrelationsbetweentheteachersandstudents,andimproveteachingquality.Keywords:thestudentsofvocationalschools,antagonisticbehaviours,thereasons,thewaysofcorrecting职高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指扰乱他人或对自身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按照问题行为的性质可将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过失型问题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需要或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认识能力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违反纪律和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具有情境性、偶发性、易变性等特点。只要教师处理得法,一般都能及时制止。而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则是由于错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产生的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的不良行为。这种问题行为一般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如针对教师的对抗性行为逃学、离家出走等。其中,对抗性行为最为典型下面就学生的对抗性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对抗性行为主要指学生由于对老师产生了误解而导致的抗拒敌对的情绪。轻者对老师不理不睬,对该老师所教学科故意做出不肯学、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给教师难堪,或使教师生气而感到高兴;重者则对所产生敌对情绪的老师产生报复心理,做出一些报复性行为,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外,对抗性行为又不同于逆反心理的行为。逆反心理的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心理上没有什么不舒服,以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且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对抗性行为的学生,表面上虽然无动于衷,也做得很潇洒,但内心他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是为了寻求对老师的对抗愿望而采取的行动。因此,当学生对老师的对抗性行为产生后,心理上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由于发泄了自己的不满,使对方遇到某种“失面子”的事而感到高兴;而另一方面,觉得做这种事是违心的,内心也是不愿意的,只是为了报复对方,表示与他不和而采取的措施。因此,他只能把这些痛苦埋藏在心底,压抑着。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对抗性行为主要指当教师指出他的违纪行为时,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强词夺理,变本加厉或不理不睬,与教师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在上课时故意与教师作对,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而感到满足。财会专业有位学生刚来学校时,班内的数学成绩是名列前茅的,自我感觉也相当好,一次偶然的考试中,由于他没有仔细审题,做错了许多简单的题目,测试成绩成了班上的倒数名,当时,老师感到很突然,也没有多加考虑,就在班上进行了点名批评,指出他是由于骄傲所导致的。谁知,这位同学的自尊心极强,由于平时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认为这次教师在这么多学生面前批评他是故意为难他,看不起他,伤了他的面子,所以,他认为考不好不是自己没看清楚题目,而是由于教师没讲清楚从此他对数学老师产生了怨恨心理。以后的数学课上,不是看小说,做其他作业,就是睡大觉......就是不听老师上课。数学老师曾指出几回,可他以“偏不听你”加重这种对抗情绪。从此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成了班上真正的“差生”。后来经过班主任、家长、任课老师等再三教育帮助,总算消除了该学生的对抗性情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