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我国许多城市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XX县区本世纪初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年XX县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1.84%,到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比例上升至15.37%,上升了3.53个百分点。本文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XX县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并就如何应对老年人口增长、让老年人度过健康幸福的晚年提出建议,供决策参考。一、XX县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一)老年规模扩大,老龄化呈加速态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XX县区老年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1990年XX县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50194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98%;2000年增加到6995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4%;到20XX年达到9270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37%。从增长趋势看,前10年增长46.6%,增加了1.98万人;后10年增长53.4%,增加了2.27万人。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年龄结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从上表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初XX县区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阶段,2000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20XX年人口老年型结构更加凸现。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的时间,而XX县区老龄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5.0%上升到20XX年的10.6%,只用了20年时间。(二)老年人口仍以低龄为主,但高龄化趋势明显20XX年,XX县区9.27万老年人口中,60-79岁有8万人,占86.3%;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27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13.7%,低龄老人占主体。但高龄化呈加快趋势,与2000年相比,高龄人口增加6460人,占老龄人口比重提高了4.78个百分点;比1990年增加了10061人,比重提高了8.44个百分点。第1页共4页(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XX县区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低于农村人口,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历程常见的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的特点不同。20XX年XX县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常住人口为32.46万人,农村住人口为27.83万人。城镇60岁及以上人口39481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2.18%;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51750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8.60%,高于城镇6.42个百分点,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这也是农村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高的原因,显示出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四)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女多男少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4.43万人,女性4.84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为91.7;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女性8074人,占63.6%,性别比为57.3;百岁老人性别比仅为25.0,百岁男性老人明显少于女性。(五)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本世纪以来,XX县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人口聚集力不断提升,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同时上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出生率持续降低,引起XX县区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有所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XX年XX县区总人口总抚养比,由1990年的38.92%上升至2000年的45.60%、20XX年的45.07%;少年人口抚养比由1990年的31.46%、2000年的33.17%降至20XX年的22.76%;老年人口扶养比由1990年的7.46%,上升至2000年的12.43%、20XX年的22.31%。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XX县区人口老龄化正呈现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农村需要照料的老人比例呈高发态势。(一)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影响到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必然造成第2页共4页劳动力减少,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普查资料显示,XX县区16岁以下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如15岁10764人、14岁9450人、13岁7640人等等,加上劳动力人口外流,势必导致该市新增劳动力人口逐渐短缺。(二)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社会养老压力增大。一是养老保险压力剧增。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