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促进会以煤补农调研报告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县“以煤补农”的形式和做法;在煤矿整合过程中“以煤补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思路和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拥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资源,属于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县份、“以煤补农”是*特色的“以工补农”,因为我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地面企业或非煤企业,反哺农业唯有依靠煤炭企业、就是依托煤炭企业去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鼓励煤矿企业出资捐款参与农村交通、供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就是引导煤炭企业跨区域与无煤乡村结对子,开展“一矿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是凭借煤矿企业的资金优势,建立“扶困济弱”的帮扶基金、煤炭企业面临产业整合的考验,开工不足、煤炭经济呈现减收下行压力,出现亏损、“以煤补农”政策受到严重冲击、产业结构必须面对调整的痛苦挟择,应尽早谋划科学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完善“以煤补农”的配套政策措施等,具体材料请详见:*县地处*煤田南部,拥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资源,属于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县份,在全县2656平方公里面积中,含煤面积达2421.9平方公里,占91%。理论地质储量265.25亿吨,现已探明储量86.67亿吨。境内除晋煤集团寺河矿、煤运集团东大矿、兰花集团玉溪矿、沁城劳改矿等大型生产和基建矿外,共有县乡村各类煤矿44座(其中村办35座,乡办4座,县办5座,县营5座煤矿已于2002年改制为民营持股82%的沁和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又变为外资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326万吨/年,其中生产矿井26座,设计生产能力783万吨/年,2008年原煤产量532万吨,是全省重点产业县之一。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14.25亿元,历年来煤炭企业创造的利税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煤炭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这几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在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一是煤炭第1页共7页产业快速发展,非煤产业却发展缓慢,“一煤独大”;二是财政收入一路高涨,农民收入却增长不快,“一柱擎天”;三是少数产煤村相对富裕,多数非煤村贫困人口却大量存在;四是挖煤对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却明显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县委、政府从本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矛盾的实际出发,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加大煤炭产业对“三农”的反哺力度,从2004年开始,积极探索“以煤补农”的有效形式,县政府出台了[2004]5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实施县以上煤矿一矿扶持一个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两级煤矿在税后利润中吨煤提取l—3元支农资金,由乡(镇)政府统一协调使用,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县“以煤补农”累计资金约3亿元,乡村级煤矿“以煤补农”达2.5亿元。一、我县“以煤补农”的形式和做法“以煤补农”是*特色的“以工补农”,因为我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地面企业或非煤企业,反哺农业唯有依靠煤炭企业。“以煤补农”总体说是一个农业投入问题,其内容就是将我县部分煤炭收入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逐步解决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煤农二元结构”问题。1、产业带动。就是依托煤炭企业去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倡导鼓励煤矿企业“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一矿办一企,一矿带一业”,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格局。郑村镇湘峪村办煤矿,连续几年,几乎把煤矿的所有收入都拿出来,共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搬迁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广场牌楼、停车场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点初具规模。加丰镇仅87平方、公里面积,境内有年产几十万吨到l000万吨大小煤矿十座,是矿井最密集的地区,他们把“以煤补农"资金捆绑使用,扶持非产煤村,积极发展畜牧产业,扶持建立了养猪、养鸡、养羊等四个养殖园区。卧虎庄村2004年投资350万元,成立惠丰科技养殖公司,生猪饲养量4000头,年出栏一万头。上坪村鸡场养鸡1.5万只,年销售土鸡蛋18万斤,年收入l08万元。全国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长畛...